苏丹学生汉语被字句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1.1 现代汉语“被”字句的研究 | 第11-12页 |
1.1.2“被”字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2-13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4页 |
1.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页 |
1.4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调查法 | 第14页 |
1.4.2 偏误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3 文献综述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概述 | 第16-21页 |
2.1 什么是被字句 | 第16页 |
2.2 使用“被”字句的条件 | 第16-17页 |
2.3 “被”字句的格式 | 第17-18页 |
2.3.1 介词“被”后有宾语 | 第17页 |
2.3.2 “被”字后无宾语 | 第17页 |
2.3.3 “被…….所……..”式 | 第17-18页 |
2.3.4 “被”…….给……“式 | 第18页 |
2.4 “被”字句的结构特点 | 第18-19页 |
2.4.1 “被”字句的谓语 | 第18-19页 |
2.4.2 宾语为受事者,例如: | 第19页 |
2.4.3 “被”字句中其他状语顺序: | 第19页 |
2.5 包含介词“叫”、“让”、“给”的句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问卷统计及调查结果 | 第21-25页 |
3.1 问卷设计 | 第21页 |
3.1.1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3.1.2 试题设计 | 第21页 |
3.2 调查结果 | 第21-25页 |
3.2.1 留学生对“被”字句认识程度的调查 | 第21-23页 |
3.2.2 对“被”字句使用的调查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偏误分析 | 第25-33页 |
4.1 被字句的偏误 | 第25页 |
4.1.1 宾语的偏误 | 第25页 |
4.2 谓语的偏误 | 第25页 |
4.2.1 光杆动词问题,例如: | 第25页 |
4.2.2 缺失动词,例如: | 第25页 |
4.2.3 缺失动词于状语之间的“得”,例如: | 第25页 |
4.3 副词的偏误分析 | 第25页 |
4.3.1 语序偏误分析 | 第25页 |
4.4 补语的偏误 | 第25-26页 |
4.4.1 助词“了”的缺失,例如: | 第25-26页 |
4.5 遗漏“被”字的偏误,例如: | 第26页 |
4.6 “被”字的误用,不该用而用,例如: | 第26页 |
4.7 偏误原因及实例分析 | 第26-28页 |
4.7.1 宾语的偏误分析 | 第26页 |
4.7.2 谓语的偏误分析 | 第26-28页 |
4.8 副词的偏误分析 | 第28-29页 |
4.8.1 语序偏误分析 | 第28-29页 |
4.9 助词“了”的缺失 | 第29-30页 |
4.10 遗漏“被”字的偏误分析 | 第30-31页 |
4.11 用“被”字的偏误分析 | 第31-33页 |
第五章 偏误的成因分析 | 第33-36页 |
5.1 母语迁移 | 第33-34页 |
5.2 目的语知识泛化 | 第34页 |
5.3 教师失误 | 第34页 |
5.4 学习兴趣 | 第34页 |
5.5 学习语言的环境影响 | 第34-36页 |
第六章 教材的编写和对教学的建议 | 第36-39页 |
6.1 教材建议 | 第36-37页 |
6.2 教学建议 | 第37-3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39-40页 |
7.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39页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
附录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