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初中一年级学生被欺凌行为、学校生活满意度、旷课之间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10页
1 文献综述第10-23页
    1.1 关于欺凌行为的研究第10-21页
        1.1.1 欺凌行为概念的界定第10-12页
        1.1.2 欺凌、被欺凌的类型第12-14页
        1.1.3 欺凌的发生率第14-15页
        1.1.4 欺凌和欺凌受害者第15-16页
            1.1.4.1 欺凌者第15-16页
            1.1.4.2 欺凌受害者第16页
        1.1.5 学校欺凌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1.5.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1.5.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页
        1.1.6 欺凌行为的测量第17-19页
            1.1.6.1 自陈式报告第18页
            1.1.6.2 同伴提名,老师提名和父母提名第18-19页
        1.1.7 关于欺凌发生的理论第19-21页
            1.1.7.1 心理理论第19-20页
            1.1.7.2 信息加工论第20页
            1.1.7.3 依恋理论第20-21页
    1.2 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综述第21-23页
        1.2.1 主观幸福感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第21页
        1.2.2 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理论基础—需要理论第21-23页
2 研究设计第23-34页
    2.1 研究目的第23页
    2.2 研究假设第23-24页
    2.3 研究对象第24页
    2.4 工具与材料第24-31页
        2.4.1 中学生欺凌量表、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检验第25-31页
            2.4.1.1 被试第25页
            2.4.1.2 数据处理方法第25页
            2.4.1.3 欺凌量表的信效度研究结果第25-28页
            2.4.1.4 满意度量表的信效度研究结果第28-31页
    2.5 量表施测第31-34页
        2.5.1 施测程序第31页
        2.5.2 数据统计分析第31-34页
            2.5.2.1 原始数据的录入及无效问卷的剔除第31页
            2.5.2.2 量表缺失值的处理第31-32页
            2.5.2.3 针对异常值的筛选第32页
            2.5.2.4 统计方法第32-34页
3 结果第34-55页
    3.1 欺凌行为的研究第34-37页
        3.1.1 欺凌行为的发生频率第34-35页
        3.1.2 欺凌受害者的性别差异第35-37页
    3.2 校园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第37-38页
        3.2.1 初一年级欺凌受害者的生活满意度一般特点第37页
        3.2.2 学校生活满意度的性别差异第37-38页
    3.3 初一学生欺凌受害者的旷课情况研究第38页
    3.4 欺凌受害者与旷课之间的关系第38-39页
        3.4.1 欺凌的四个个类型与旷课之间的关系研究第38-39页
    3.5 欺凌受害者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旷课之间的关系研究第39页
    3.6 受欺凌与学校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第39-40页
    3.7 受欺凌行为能否预测其旷课行为第40-44页
        3.7.1 对于旷课变量的研究第40-44页
    3.8 欺凌受害者的生活满意度能否预测其旷课行为第44-45页
    3.9 欺凌受害者的欺凌行为能够预测其学校生活满意度水平第45-46页
    3.10 受欺凌变量和学校生活满意度变量作为潜在变量和样本数据拟合程度第46-50页
    3.11 受欺凌、学校生活满意度、旷课与学业成绩之间结构方程模型第50-54页
    3.12 受欺凌、学校生活满意度、旷课与学业成绩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作用分析第54-55页
4 结果讨论第55-62页
    4.1 研究概述第55页
    4.2 描述性研究问题第55-56页
    4.3 相关性问题第56-57页
    4.4 回归问题第57页
    4.5 结构模型的问题第57-58页
    4.6 结论总结第58-59页
    4.7 研究启发第59页
    4.8 研究缺陷第59-60页
        4.8.1 问卷问题第59-60页
        4.8.2 变量处理第60页
        4.8.3 缺失值第60页
    4.9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第60-61页
    4.10 研究回顾第61页
    4.11 最后的总结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附录第66-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胜任力模型研究
下一篇:亲社会电子游戏对小学五年级儿童亲社会思维和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