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赭曲霉毒素A研究概述 | 第11-13页 |
1.1.1 OTA污染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2 OTA的产生条件及防治 | 第12-13页 |
1.2 p H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3-17页 |
1.2.1 p H对微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2 p H调控通路 | 第14-17页 |
1.3 Pac C的研究进展 | 第17-26页 |
1.3.1 Pac C的发现与特性 | 第17-18页 |
1.3.2 Pac C的结构与三种形式 | 第18-21页 |
1.3.3 Pac C的功能 | 第21-26页 |
1.4 本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赭曲霉培养基的选择及OTA提取方法的探究 | 第28-38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30页 |
2.2.1 试验菌株 | 第28页 |
2.2.2 培养基 | 第28-29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2.4 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3.1 赭曲霉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和产毒 | 第30-31页 |
2.3.2 培养基p H的选择 | 第31页 |
2.3.3 OT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4.1 赭曲霉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和产毒 | 第32-36页 |
2.4.2 p H的确定 | 第36-37页 |
2.4.3 OTA提取方法的确定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Aopac C突变体的构建 | 第38-51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8-41页 |
3.2.1 试验菌株 | 第38页 |
3.2.2 培养基及几种溶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4 仪器与设备 | 第39-4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41-46页 |
3.3.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41页 |
3.3.2 上下游片段的获取 | 第41-43页 |
3.3.3 潮霉素片段的获取 | 第43页 |
3.3.4 融合片段的获得 | 第43-44页 |
3.3.5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4-45页 |
3.3.6 转化 | 第45页 |
3.3.7 转化子验证 | 第45-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0页 |
3.4.1 Aopac C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6-48页 |
3.4.2 突变体的构建 | 第48-49页 |
3.4.3 转化子验证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Aopac C基因在赭曲霉p H应答中的功能研究 | 第51-65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4.2.1 试验材料与菌株 | 第51页 |
4.2.2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 第51-52页 |
4.2.3 仪器与设备 | 第52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2-55页 |
4.3.1 Aopac C突变体产毒量分析 | 第52页 |
4.3.2 生长、产孢及OTA合成的测定 | 第52-53页 |
4.3.3 菌丝形态的观察 | 第53页 |
4.3.4 RNA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 | 第53-54页 |
4.3.5 致病性 | 第54-5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4.4.1 Aopac C突变体产毒量分析 | 第55页 |
4.4.2 赭曲霉在不同p H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 第55-56页 |
4.4.3 赭曲霉在不同p H下的孢子产量 | 第56-58页 |
4.4.4 赭曲霉在不同p H下的菌丝形态 | 第58-59页 |
4.4.5 赭曲霉致病性测定 | 第59页 |
4.4.6 赭曲霉在不同p H下OTA测定 | 第59-60页 |
4.4.7 基因表达量分析 | 第60-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