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苯氧羧酸类残留的毛细管电泳分析与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7页
    1.1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简介第11-14页
        1.1.1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应用概况第11页
        1.1.2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性质及除草机理第11-12页
        1.1.3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代谢与危害第12-14页
    1.2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残留检测方法研究现状第14-20页
        1.2.1 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第14-15页
        1.2.2 液相色谱(HPLC)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法第15-16页
        1.2.3 毛细管电泳法第16-20页
    1.3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现状第20-25页
        1.3.1 LPME第20-21页
        1.3.2 SPE第21-22页
        1.3.3 MISPE第22-25页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意义第25-26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第二章 毛细管电泳在线富集法检测谷类食品中4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残留第27-40页
    2.1 引言第27-28页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8页
        2.2.2 样品和标准溶液的制备第28-29页
        2.2.3 电泳条件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9页
        2.3.1 极性转换大体积样品推扫毛细管电泳法在线富集原理第29-30页
        2.3.2 毛细管电泳分离和检测条件优化第30-32页
        2.3.3 进样时间的影响第32-33页
        2.3.4 样品区带参数和富集电压的影响第33-35页
        2.3.5 富集倍数第35页
        2.3.6 方法评价第35-36页
        2.3.7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率的测定第36-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4-氯苯氧异丁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第40-52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实验仪器、试剂和方法第41-43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41页
        3.2.2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第41-42页
        3.2.3 标准曲线绘制第42页
        3.2.4 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吸附量的测定方法第42页
        3.2.5 印迹聚合物微球吸附等温线的测定方法第42页
        3.2.6 印迹聚合物微球吸附动力学曲线的测定方法第42-43页
        3.2.7 印迹聚合物微球重复使用性能的测定方法第4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3-51页
        3.3.1 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条件优化第43-46页
        3.3.2 印迹聚合物微球的结合能力第46-48页
        3.3.3 印迹微球吸附动力学研究第48-49页
        3.3.4 聚合物微球印迹效果评价第49页
        3.3.5 印迹聚合微球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吸附选择性第49-50页
        3.3.6 印迹聚合微球的重复使用性能第50-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4-氯苯氧异丁酸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研究与应用第52-63页
    4.1 引言第52-53页
    4.2 实验仪器、试剂和方法第53-55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53页
        4.2.2 4-氯苯氧异丁酸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第53-54页
        4.2.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的制备第54页
        4.2.4 样品的制备第54页
        4.2.5 SPE步骤第54-55页
        4.2.6 电泳条件第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61页
        4.3.1 上样条件优化第55-57页
        4.3.2 淋洗剂的选择第57-58页
        4.3.3 洗脱剂的选择第58-59页
        4.3.4 标准曲线第59-60页
        4.3.5 MISPE与C18固相萃取柱对样品净化效果比较第60-61页
        4.3.6 方法的应用第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结论第63页
    5.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赭曲霉培养基筛选及AopacC基因对生长和产毒调控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近红外激光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