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核心织网法在非汉字文化圈汉字教学中的应用--以渤海大学初级读课写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3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部件与对外汉字教学 | 第13-20页 |
(一)汉字的基本特点 | 第13-15页 |
1 具有生成性体系 | 第13页 |
2 具有立体结构 | 第13-14页 |
3 具有变异的部件 | 第14页 |
4 具有相似的字形 | 第14-15页 |
(二)部件的拆分 | 第15-16页 |
1 拆分原则 | 第15页 |
2 拆分步骤 | 第15-16页 |
(三)部件的分布统计研究情况 | 第16-20页 |
1 各等级部件 | 第16-17页 |
2 成字部件 | 第17-18页 |
3 部件的构字能力 | 第18-19页 |
4 汉字的结构类型 | 第19-20页 |
二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的汉字偏误现状 | 第20-24页 |
(一)字形致误 | 第20-22页 |
1 笔形书写不标准 | 第20页 |
2 笔形记忆混淆 | 第20-21页 |
3 部件混淆 | 第21-22页 |
(二)字义致误 | 第22-24页 |
1 误用意符 | 第22-23页 |
2 字义相近 | 第23页 |
3 意义相联 | 第23-24页 |
三 部件核心织网法的应用基础 | 第24-28页 |
(一)部件核心织网法的原则和特点 | 第24-25页 |
1 教学原则 | 第25页 |
2 教学特点 | 第25页 |
(二)部件核心织网法适应汉字构造规律 | 第25-26页 |
1 会意字 | 第26页 |
2 形声字 | 第26页 |
(三)部件核心织网法符合心理认知规律 | 第26-28页 |
1 部件核心织网法与艾宾浩斯实验 | 第26-27页 |
2 部件的复现与记忆规律 | 第27-28页 |
四 部件核心织网法在汉字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 第28-35页 |
(一)教材分析 | 第28页 |
(二)利用部件核心织网法教学的教案设计 | 第28-29页 |
(三)教学步骤 | 第29-33页 |
1 解析生字 | 第29页 |
2 网络构建 | 第29-31页 |
3 识记汉字网 | 第31-32页 |
4 回忆与复习 | 第32-33页 |
(四)应用与反馈 | 第33-35页 |
1 对特定部件含义的辨识 | 第33页 |
2 对特定部件位置的掌握 | 第33页 |
3 对带有特定部件的汉字含义的判断 | 第33-34页 |
4 对知其含义不知结构生字的书写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