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5页 |
引言 | 第15-2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24页 |
·西藏开菲尔粒的起源与结构 | 第15-18页 |
·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多样性 | 第18-21页 |
·传统方法研究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多样性 | 第18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多样性 | 第18-20页 |
·不同地区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的比较 | 第20-21页 |
·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共生机制的研究 | 第21-23页 |
·西藏开菲尔粒微生物共生机制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一章 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总基因组提取方法研究 | 第26-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材料 | 第2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方法 | 第27-29页 |
·样品西藏开菲尔粒的活化 | 第27页 |
·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总基因组的提取 | 第27-28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目的基因 | 第28页 |
·荧光定量PCR检测样品 | 第28-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电泳检测提取的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的总基因组 | 第29-30页 |
·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总基因组做细菌Real-time qPCR试验 | 第30-32页 |
·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总基因组做酵母菌Real-time qPCR试验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西藏开菲尔粒中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 | 第35-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材料 | 第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36页 |
·方法 | 第36-37页 |
·西藏开菲尔粒的培养 | 第36页 |
·细菌 16 SrDNA与酵母菌 26S rRNA gene标准质粒的构建及其绝对定量 | 第36页 |
·荧光定量PCR试验 | 第36页 |
·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分析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与酵母菌数量变化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39-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3页 |
·材料 | 第39-40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40页 |
·方法 | 第40-43页 |
·样品处理 | 第40页 |
·细菌 16Sr DNA克隆文库构建及其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PCR-DGGE方法研究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多样性 | 第41-42页 |
·PCR扩增 | 第41页 |
·DGGE试验 | 第41-42页 |
·宏基因组方法研究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多样性 | 第42-43页 |
·DNA的PCR扩增及其高通量测序 | 第42页 |
·MiSeq宏基因组测序 | 第42-43页 |
·MiSeq宏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细菌克隆文库的构建与鉴定 | 第43-44页 |
·克隆序列分析 | 第44-45页 |
·PCR-DGGE分析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多样性 | 第45-46页 |
·宏基因组分析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多样性 | 第46-51页 |
·西藏开菲尔粒样品中细菌组成由相对小部分的菌门构成 | 第46-49页 |
·基于OTU的序列分析西藏开菲尔粒中细菌的稳定性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西藏开菲尔粒中优势乳酸菌鉴定与分布 | 第54-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材料 | 第54-5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方法 | 第55-59页 |
·样品前处理及准备工作 | 第55页 |
·西藏开菲尔粒中乳酸菌的分离培养 | 第55-56页 |
·PCR扩增乳酸菌 16S rRNA基因 | 第56页 |
·序列分析 | 第56页 |
·扫描电镜 | 第56-57页 |
·乳酸菌SYBR Green I染色形态观察 | 第57页 |
·荧光原位杂交法 | 第57-58页 |
·乳酸菌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58页 |
·PCR反应检测引物特异性 | 第58页 |
·荧光定量PCR检测引物并定量Lb.kefiranofaciens的含量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8页 |
·扫描电镜下观察比较西藏开菲尔粒中的两株乳酸菌 | 第59-60页 |
·两株乳酸菌SYBR Green I染色形态观察 | 第60-62页 |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观察Lb.kefiranofaciens与Lb.kefiri形态 | 第62-63页 |
·荧光原位杂交(FISH)实验观察西藏开菲尔粒中Lb.kefiranofaciens与Lb.kefiri的分布 | 第63-65页 |
·两株乳酸菌特异性引物信息 | 第65-66页 |
·PCR反应验证引物特异性 | 第66-67页 |
·Lb.kefiranofaciens引物的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67页 |
·荧光定量PCR检测Lb.kefiranofaciens的含量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第五章 西藏开菲尔粒共生机理初探 | 第72-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材料 | 第72-7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73页 |
·方法 | 第73-76页 |
·西藏开菲尔粒的培养 | 第73-74页 |
·西藏开菲尔粒冷冻切片的制作 | 第74页 |
·SYBRGreen I染色观察西藏开菲尔粒 | 第74-75页 |
·荧光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西藏开菲尔粒 | 第75页 |
·qPCR定量不同西藏开菲尔粒样品中细菌与酵母菌含量 | 第75页 |
·西藏开菲尔粒微生物基因组PCR扩增 | 第75-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SYBRGreen I染色观察不同西藏开菲尔粒样品 | 第76-77页 |
·荧光原位杂交方法观察西藏开菲尔粒VB2TKG | 第77页 |
·Real-timeqPCR方法定量西藏开菲尔粒样品中的细菌与酵母菌含量 | 第77-79页 |
·样品基因组进行PCR扩增 | 第79-80页 |
·样品PCR扩增产物进行DGGE | 第80-81页 |
·讨论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全文总结 | 第83-85页 |
本论文创新点 | 第85-8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