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春笋采后的生理变化 | 第13-15页 |
·采后呼吸作用 | 第13页 |
·采后失水 | 第13-14页 |
·生理生化变化 | 第14-15页 |
3 竹笋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冷藏与化学保鲜技术 | 第15-16页 |
·涂膜保鲜技术 | 第16页 |
·气调保鲜技术 | 第16页 |
·减压贮藏保鲜技术 | 第16-17页 |
·其他贮藏保鲜技术 | 第17页 |
4 GA_3在果蔬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5 O_3贮藏保鲜技术 | 第18-19页 |
·O_3保鲜机理 | 第18-19页 |
·O_3保鲜优点 | 第19页 |
·O_3保鲜技术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 第19页 |
6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低温对春笋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21-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2页 |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23-24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失重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Vc含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PAL活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低温贮藏对春笋外观品质的影响 | 第31页 |
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涂膜处理对春笋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32-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2页 |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32页 |
·试验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涂膜处理对春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涂膜处理对春笋失重率的影响 | 第34页 |
·涂膜处理对春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涂膜处理对春笋Vc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涂膜处理对春笋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36页 |
·涂膜处理对春笋PAL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涂膜处理对春笋POD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低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 第39-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9页 |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39页 |
·试验处理方法 | 第39-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失重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Vc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PAL活性的影响 | 第44页 |
·GA_3结合O_3处理对春笋POD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优化试验与分析 | 第45-47页 |
·验证试验与分析 | 第47-48页 |
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研究 | 第49-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49页 |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试验处理方法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7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含水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第52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Vc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总糖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PAL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低温O_3贮藏对春笋POD活性的影响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1 结论 | 第58-59页 |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59页 |
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第59-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