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概述 | 第14-15页 |
1.2 向天果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1.2.1 向天果的民间药用 | 第15-16页 |
1.2.2 向天果中组分的研究 | 第16-20页 |
1.2.3 向天果的活性研究 | 第20-23页 |
1.3 油茶花的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1.3.1 油茶花的民间药用 | 第24页 |
1.3.2 油茶花组分的研究 | 第24页 |
1.3.3 油茶花的活性研究 | 第24-32页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1.4.1 选题意义 | 第32-3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第2章 向天果中组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第35-48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6-37页 |
2.2.3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7-47页 |
2.3.1 向天果中组分的提取 | 第37页 |
2.3.2 浸膏的初步药理活性筛查 | 第37-42页 |
2.3.3 向天果中组分的分离 | 第42-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向天果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8-73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8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8页 |
3.3 向天果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48-72页 |
3.3.1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51-63页 |
3.3.2 新化合物理化性质 | 第63-64页 |
3.3.3 已知化合物的波谱数据 | 第64-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向天果组分的抗氧化损伤活性研究 | 第73-83页 |
4.1 引言 | 第7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3-76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3-7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1页 |
4.3.1 H_2O_2和化合物对HUVECs增殖的抑制作用 | 第76页 |
4.3.2 化合物对H_2O_2诱导HUVECs损伤的抑制作用 | 第76-8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5章 油茶花中组分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 第83-91页 |
5.1 引言 | 第83-84页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84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84页 |
5.2.3 实验仪器 | 第8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4-90页 |
5.3.1 油茶花组分的提取 | 第84页 |
5.3.2 油茶花中组分的分离 | 第84-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油茶花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91-100页 |
6.1 引言 | 第91页 |
6.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91-92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91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91-92页 |
6.3 油茶花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92-99页 |
6.3.1 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94-9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7章 低共熔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油茶花中黄酮类化合物 | 第100-118页 |
7.1 引言 | 第100-101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01-104页 |
7.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01页 |
7.2.2 实验方法 | 第101-104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7页 |
7.3.1 不同DESs的萃取效果 | 第104-106页 |
7.3.2 不同摩尔比的DES对萃取结果的影响 | 第106页 |
7.3.3 Box-Benhnken design(BBD)对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106-115页 |
7.3.4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115页 |
7.3.5 样品分析 | 第115-11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8.1 结论 | 第118-119页 |
8.2 展望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2页 |
附录 新化合物图谱 | 第142-1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