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6-23页 |
1.1 生物炭的定义和性质 | 第16-18页 |
1.1.1 生物炭的定义 | 第16页 |
1.1.2 生物炭的性质 | 第16-18页 |
1.2 生物炭在农业和环境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2.1 生物炭对土壤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2 生物炭对作物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 生物炭对环境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 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23-34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2.1 试验区概况 | 第24页 |
2.2.2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2.2.3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2.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25-26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2.3.1 土壤养分 | 第26-28页 |
2.3.2 不同时期水稻生物量 | 第28页 |
2.3.3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第28-30页 |
2.3.4 养分吸收量及利用率 | 第30-31页 |
2.4 讨论 | 第31-32页 |
2.5 小结 | 第32-34页 |
3 生物炭配施磷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34-43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3.2.1 试验区概况 | 第35页 |
3.2.2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3.2.3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3.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35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3.3.1 土壤养分 | 第36-37页 |
3.3.2 不同时期水稻生物量 | 第37-38页 |
3.3.3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第38-39页 |
3.3.4 养分吸收量及利用率 | 第39-41页 |
3.4 讨论 | 第41-42页 |
3.5 小结 | 第42-43页 |
4 生物炭配施化肥对冷浸田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43-58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4.2.1 试验区概况 | 第44页 |
4.2.2 供试材料 | 第44-45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4.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45-46页 |
4.2.5 数据分析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3页 |
4.3.1 水稻生物量 | 第46-47页 |
4.3.2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 第47-48页 |
4.3.3 水稻养分含量、吸收量及利用率 | 第48-50页 |
4.3.4 土壤养分 | 第50-52页 |
4.3.5 土壤交换性阳离子 | 第52-53页 |
4.4 讨论 | 第53-56页 |
4.5 小结 | 第56-58页 |
5 生物炭配施化肥对冷浸田渗漏水氮素的影响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5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5.2.1 试验区概况 | 第59页 |
5.2.2 供试材料 | 第59页 |
5.2.3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5.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60页 |
5.2.5 数据分析 | 第6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0-65页 |
5.3.1 稻田渗漏水TN | 第60-61页 |
5.3.2 稻田渗漏水NO_3~-N | 第61-62页 |
5.3.3 稻田渗漏水NH_4~+-N | 第62-63页 |
5.3.4 稻田渗漏水氮素形态 | 第63-65页 |
5.4 讨论 | 第65-66页 |
5.5 小结 | 第66-68页 |
6 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及径流流失的影响 | 第68-79页 |
6.1 引言 | 第68-69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6.2.1 试验区概况 | 第69页 |
6.2.2 供试材料 | 第69页 |
6.2.3 试验设计 | 第69-70页 |
6.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第70-71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7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5页 |
6.3.1 田间降雨量和径流量 | 第71页 |
6.3.2 田面水pH动态变化 | 第71-72页 |
6.3.3 田面水氮素浓度动态变化 | 第72-74页 |
6.3.4 氮素径流流失量与流失率 | 第74-75页 |
6.4 讨论 | 第75-77页 |
6.5 小结 | 第77-7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7.1.1 生物炭配施氮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79页 |
7.1.2 生物炭配施磷肥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79页 |
7.1.3 生物炭配施化肥对冷浸田土壤养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 第79-80页 |
7.1.4 生物炭配施化肥对冷浸田渗漏水氮素的影响 | 第80页 |
7.1.5 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及径流流失的影响 | 第8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80页 |
7.3 论文不足及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
教育经历 | 第10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项目 | 第103页 |
已发表及录用文章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