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10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一、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二、中级阶段汉语报刊阅读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相关文献综述小结 | 第17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7-18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8页 |
三、访谈法 | 第18页 |
四、观察法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范围及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一、研究范围 | 第19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报刊阅读课概述 | 第20-33页 |
第一节 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 第20-21页 |
第二节 汉语报刊阅读课的教材 | 第21-23页 |
一、报刊教材的使用形式 | 第21页 |
二、报刊教材的内容特点 | 第21-23页 |
第三节 汉语报刊阅读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3-33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4页 |
二、调查对象 | 第24页 |
三、问卷分析 | 第24-33页 |
第二章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概述 | 第33-46页 |
第一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形成与概念界定 | 第33-36页 |
第二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一、图式理论 | 第36-38页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8页 |
第三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中师生的角色与作用 | 第38-40页 |
一、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 第39页 |
二、学生的角色与作用 | 第39-40页 |
第四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在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 第40-43页 |
一、阶段性原则 | 第40-41页 |
二、主体性原则 | 第41页 |
三、合作性原则 | 第41-42页 |
四、适度性原则 | 第42页 |
五、趣味性原则 | 第42-43页 |
第五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教学适用条件 | 第43-46页 |
一、良好课堂环境的营造 | 第43-44页 |
二、教师交互阅读教学观的确立 | 第44-45页 |
三、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 | 第45页 |
四、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 | 第45-46页 |
第三章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在报刊阅读课中的应用 | 第46-52页 |
第一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在汉语报刊阅读课中的具体操作流程 | 第46-48页 |
一、阅读前操作内容 | 第46-47页 |
二、阅读中操作内容 | 第47页 |
三、阅读后操作内容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在汉语报刊阅读课的具体体现 | 第48-52页 |
一、模式在报刊生词教学上的体现 | 第48页 |
二、模式在报刊长难句理解上的体现 | 第48-49页 |
三、模式在报刊文章的主旨把握上的体现 | 第49-50页 |
四、模式在报刊阅读速度的训练上的体现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基于交互作用阅读模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52-75页 |
第一节 本设计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一、提出假设 | 第52页 |
二、教材分析 | 第52-53页 |
三、教学目标 | 第53页 |
第二节 《当今中国人的道德水平:下降,还是上升》的教学实施 | 第53-67页 |
一、使用教材 | 第53页 |
二、教学对象 | 第53页 |
三、课时安排 | 第53-54页 |
四、本课解析 | 第54页 |
五、教学方法 | 第54页 |
六、教学实施 | 第54-67页 |
第三节 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在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67-70页 |
第四节 交互作用阅读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 第70-73页 |
一、通过访谈法了解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在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 第70-71页 |
二、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在阅读课堂中的实施优势 | 第71-72页 |
三、交互作用阅读模式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 第72-73页 |
第五节 中级报刊阅读课的教学建议 | 第73-75页 |
一、注重激发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 | 第73-74页 |
二、合理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教学 | 第74页 |
三、正确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A 中级阶段留学生报刊阅读课现状调查 | 第79-81页 |
附录B 报刊阅读课后问卷练习测试题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