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本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材的对比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 对外汉语教学法及其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一) “对外汉语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二) 与“对外汉语教学法”相关的概念 | 第16-20页 |
二、 编写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材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 语言学理论 | 第20-21页 |
(二) 心理学理论 | 第21页 |
(三) 教育学理论 | 第21-22页 |
(四) 教材编写理论 | 第22-24页 |
三、 对五本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材的比较 | 第24-37页 |
(一) 共同特点 | 第24-25页 |
(二) 编写目标 | 第25-26页 |
(三) 结构体系 | 第26-29页 |
(四) 内容编排 | 第29-30页 |
(五) 实用性 | 第30-37页 |
四、 对五本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材的评价 | 第37-46页 |
(一) 对《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评价 | 第38-39页 |
(二) 对《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评价 | 第39-40页 |
(三) 对《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的评价 | 第40-41页 |
(四) 对《怎样教外国人汉语》的评价 | 第41-42页 |
(五) 对《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艺术》的评价 | 第42-43页 |
(六) 上述教材使用建议 | 第43-46页 |
五、 对对外汉语教学法教材的编写建议 | 第46-63页 |
(一) 应具有科学性 | 第46-48页 |
(二) 应具有针对性 | 第48-50页 |
(三) 应具有实用性 | 第50-51页 |
(四) 应具有创新性 | 第51-52页 |
(五) 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52-53页 |
(六) 应从同类教材中汲取精华 | 第53-57页 |
(七) 应立体化 | 第57-61页 |
(八) 小结 | 第61-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1 | 第66-68页 |
附录 2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