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本研究运用的方法 | 第10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0页 |
1.3.3 定量分析法 | 第10页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0-12页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2.1 拖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2.1.1 拖延概念界定 | 第12页 |
2.1.2 拖延的性质类型 | 第12-13页 |
2.1.3 学业拖延的测量 | 第13-14页 |
2.2 幸福感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2.2.1 主观幸福感的内涵 | 第14-15页 |
2.2.2 主观幸福感的测评 | 第15-16页 |
2.3 学业倦怠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2.3.1 学业倦怠的概念理解 | 第16页 |
2.3.2 学业倦怠的测量 | 第16-17页 |
2.3.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2.4 拖延对幸福感的影响 | 第17-21页 |
2.4.1 拖延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2.4.2 拖延对幸福感的影响 | 第19-20页 |
2.4.3 学业拖延的中介作用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3 研究模型与假设 | 第22-27页 |
3.1 以往研究的局限 | 第22页 |
3.2 本研究的内容和假设 | 第22-23页 |
3.2.1 本研究的内容 | 第22页 |
3.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2-23页 |
3.3 研究设计 | 第23-26页 |
3.3.1 研究变量及测量工具 | 第23-24页 |
3.3.2 被试和样本构成 | 第24-25页 |
3.3.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5页 |
3.3.4 本研究的技术路径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实证分析与结果 | 第27-41页 |
4.1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27-29页 |
4.1.1 效度检验 | 第27-28页 |
4.1.2 信度检验 | 第28-29页 |
4.2 研究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29页 |
4.3 控制变量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29-36页 |
4.3.1 各研究变量在大学生群体性别上的差异性 | 第30-31页 |
4.3.2 各研究变量在大学生群体年级上的差异性 | 第31-32页 |
4.3.3 各研究变量在大学生群体学校上的差异性 | 第32-33页 |
4.3.4 各研究变量在大学生群体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性 | 第33-34页 |
4.3.5 各研究变量在大学生群体特长生上的差异性 | 第34页 |
4.3.6 各研究变量在大学生群体奖学金资助上的差异性 | 第34-35页 |
4.3.7 各研究变量在大学生群体政治面貌上的差异性 | 第35-36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36页 |
4.5 学业倦怠,学业拖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 第36-40页 |
4.5.1 大学生学业倦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6-37页 |
4.5.2 大学生学业倦怠对学业拖延的影响 | 第37-38页 |
4.5.3 学业拖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 第38页 |
4.5.4 学业拖延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研究结论 | 第41-45页 |
5.1 各研究变量在人口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 第41页 |
5.2 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 第41页 |
5.3 学业拖延在大学生学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1-42页 |
5.3.1 大学生学业倦怠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 第41-42页 |
5.3.2 大学生学业拖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5.3.3 大学生学业拖延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5.3.4 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中介作用 | 第42页 |
5.4 总结 | 第42-43页 |
5.4.1 深入了解学生产生学业倦怠的原因 | 第43页 |
5.4.2 理解学业拖延的作用 | 第43页 |
5.5 本文研究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录 | 第54-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