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肉制品论文

兔肉成熟过程中理化及蛋白质功能性质的变化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3-25页
    1.1 兔肉概述第13-14页
        1.1.1 兔肉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第13页
        1.1.2 兔肉的生产消费情况第13-14页
    1.2 宰后肌肉组织的变化第14-15页
    1.3 宰后肌肉的成熟机理第15-17页
        1.3.1 钙蛋白酶理论第15-16页
        1.3.2 钙离子理论第16页
        1.3.3 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理论第16-17页
    1.4 宰后肌肉成熟过程中理化性质及食用品质的变化第17-20页
    1.5 肉制品的风味物质第20-22页
    1.6 肌原纤维蛋白的功能性质第22-23页
    1.7 国内外关于兔肉的研究现状第23-25页
第2章 引言第25-27页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页
    2.2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2.2.1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化学性质的变化第25页
        2.2.2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第25页
        2.2.3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第25-26页
        2.2.4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功能性质的变化第26-27页
第3章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化学性质的变化第27-45页
    3.1 材料与仪器第27-28页
        3.1.1 实验材料第27页
        3.1.2 实验试剂第27-28页
        3.1.3 实验仪器第28页
    3.2 实验方法第28-33页
        3.2.1 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取样方法第28-29页
        3.2.2 原料兔肉基本营养成分的测定第29页
        3.2.3 pH值的测定第29页
        3.2.4 糖原的测定第29-30页
        3.2.5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第30-31页
        3.2.6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第31页
        3.2.7 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的测定第31-33页
        3.2.8 统计分析第33页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3-42页
        3.3.1 不同部位兔肉的基本营养成分第33页
        3.3.2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pH值的变化第33-35页
        3.3.3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糖原含量的变化第35-36页
        3.3.4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的变化第36-37页
        3.3.5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挥发性盐基氮的变化第37-39页
        3.3.6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变化第39-41页
        3.3.7 相关性分析第41-42页
    3.4 本章小结第42-45页
第4章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物理性质的变化第45-57页
    4.1 材料与仪器第45页
        4.1.1 实验材料第45页
        4.1.2 实验仪器第45页
    4.2 实验方法第45-47页
        4.2.1 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取样方法第45-46页
        4.2.2 色泽的测定第46页
        4.2.3 剪切值的测定第46页
        4.2.4 蒸煮损失的测定第46-47页
        4.2.5 滴水损失的测定第47页
        4.2.6 统计分析第47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47-55页
        4.3.1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色泽的变化第47-49页
        4.3.2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剪切值的变化第49-51页
        4.3.3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蒸煮损失的变化第51-52页
        4.3.4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滴水损失的变化第52-53页
        4.3.5 相关性分析第53-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5章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第57-87页
    5.1 材料与仪器第57页
        5.1.1 实验材料第57页
        5.1.2 实验试剂第57页
        5.1.3 实验仪器第57页
    5.2 实验方法第57-59页
        5.2.1 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取样方法第57-58页
        5.2.2 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58-59页
        5.2.3 定性分析第5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9-82页
        5.3.1 宰后成熟过程中生肉样挥发性风味物质色谱图第59-68页
        5.3.2 宰后成熟过程中熟肉样挥发性风味物质色谱图第68-82页
    5.4 讨论第82-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7页
第6章 兔肉宰后成熟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功能性质的变化第87-107页
    6.1 材料与仪器第87-88页
        6.1.1 实验材料第87页
        6.1.2 实验试剂第87页
        6.1.3 实验仪器第87-88页
    6.2 实验方法第88-92页
        6.2.1 实验材料的准备及取样方法第88页
        6.2.2 肌原纤维蛋白的提取第88-89页
        6.2.3 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的测定第89页
        6.2.4 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测定第89页
        6.2.5 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的测定第89-90页
        6.2.6 肌原纤维蛋白起泡性的测定第90页
        6.2.7 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的测定第90-91页
        6.2.8 肌原纤维蛋白热诱导凝胶的制备第91页
        6.2.9 肌原纤维蛋白热力学性质的测定第91-92页
        6.2.10 肌原纤维蛋白流变学性质的测定第92页
        6.2.11 统计分析第92页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92-106页
        6.3.1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的变化第92-93页
        6.3.2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浊度的变化第93-94页
        6.3.3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乳化性的变化第94-96页
        6.3.4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起泡性的变化第96-98页
        6.3.5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的变化第98-99页
        6.3.6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的变化第99-101页
        6.3.7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热变性温度的变化第101-103页
        6.3.8 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部位兔肉肌原纤维蛋白流变学性质的变化第103-106页
    6.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7.1 研究结论第107-108页
    7.2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农产品营销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