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导言 | 第7-11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7-8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第9-11页 |
2 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2.1 国内外课堂交际活动相关概念介绍 | 第11-13页 |
2.1.1 课堂交际活动的界定 | 第11-12页 |
2.1.2 课堂交际活动的分类 | 第12页 |
2.1.3 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 | 第12-13页 |
2.2 国内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2.1 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3页 |
2.2.2 中级汉语口语课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3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14-18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口语课教学设计原则 | 第14-15页 |
2.3.2 语言的基本特征 | 第15页 |
2.3.3 交际法及交际能力 | 第15-16页 |
2.3.4 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理论 | 第16页 |
2.3.5 课堂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 第16-18页 |
3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的设计 | 第18-25页 |
3.1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的类型 | 第18-22页 |
3.1.1 选择决定型活动 | 第18-19页 |
3.1.2 交换观点式活动 | 第19页 |
3.1.3 解决问题式活动 | 第19-20页 |
3.1.4 信息差活动 | 第20页 |
3.1.5 角色扮演 | 第20-22页 |
3.2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设计的原则和因素 | 第22-25页 |
3.2.1 课堂交际活动设计的原则 | 第22页 |
3.2.2 课堂交际活动设计的因素 | 第22-25页 |
4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调查 | 第25-32页 |
4.1 调查目的 | 第25页 |
4.2 调查对象 | 第25页 |
4.3 调查工具 | 第25-26页 |
4.4 调查结果 | 第26-31页 |
4.4.1 学生语言准备不足 | 第31页 |
4.4.2 教师作用发挥不够 | 第31页 |
4.4.3 活动的目的性和程序性不强 | 第31页 |
4.5 调查总结 | 第31-32页 |
5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设计的前端分析与实践 | 第32-41页 |
5.1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设计的前端分析 | 第32-34页 |
5.1.1 学习者分析 | 第32-33页 |
5.1.2 教学目标分析 | 第33页 |
5.1.3 教材分析 | 第33-34页 |
5.1.4 教师的角色 | 第34页 |
5.2 中级汉语口语课堂交际活动设计的实践 | 第34-39页 |
5.3 教学反馈 | 第39-40页 |
5.4 讨论与总结 | 第40-41页 |
6 总结 | 第41-44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41-42页 |
6.2 教学建议 | 第42-43页 |
6.3 本文的创新与局限性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52页 |
A. 课堂交际活动调查问卷 | 第48-51页 |
B. 学生对交际话题的需求 | 第51-52页 |
C. 对教师和学生就课堂交际活动的访谈提纲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