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与选题有关的研究 | 第11-15页 |
1.2.1 本体研究中的结构助词研究 | 第11-14页 |
1.2.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的结构助词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结构助词“de”的语法功能与隐现规律的考察 | 第16-25页 |
2.1 结构助词“de”的语法功能考察 | 第16-21页 |
2.1.1 结构助词“的”的语法分析 | 第16-18页 |
2.1.2 结构助词“地”的语法分析 | 第18-20页 |
2.1.3 结构助词“得”的语法分析 | 第20-21页 |
2.2 结构助词“de”的隐现规律分析 | 第21-25页 |
2.2.1 结构助词“的”的隐现规律 | 第21-23页 |
2.2.2 结构助词“地”的隐现规律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汉语结构助词“de”与韩语的对比分析 | 第25-33页 |
3.1 汉语结构助词“的”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 第25-28页 |
3.1.1 “(名词+)的”与“(?)” | 第25-27页 |
3.1.2 “(形容词/介词+)的”与“(?)” | 第27-28页 |
3.1.3 “(疑问代词+)的”与“(?)” | 第28页 |
3.2 汉语结构助词“地”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 第28-30页 |
3.2.1 “(形容词+)地”与“(?)” | 第28-29页 |
3.2.2 “(动词+)地”与“(?)” | 第29-30页 |
3.2.3 “(副词+)地”与“(?)” | 第30页 |
3.3 汉语结构助词“得”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 第30-33页 |
3.3.1 “VP1+得+VP2”与“VP2+(?)+VP1” | 第30-31页 |
3.3.2 “得(+动词)”与“(?)” | 第31页 |
3.3.3 “(形容词+)得(+副词)”与“(?)” | 第31-32页 |
3.3.4 “得(+疑问代词)”与“(?)”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结构助词“de”的偏误分析 | 第33-47页 |
4.1 结构助词“de”的偏误类型 | 第33-42页 |
4.1.1 结构助词“的”的偏误类型 | 第34-37页 |
4.1.2 结构助词“地”的偏误类型 | 第37-39页 |
4.1.3 结构助词“得”的偏误类型 | 第39-42页 |
4.2 结构助词“de”的偏误原因 | 第42-47页 |
4.2.1 母语负迁移 | 第42-43页 |
4.2.2 目的语过度泛化 | 第43-44页 |
4.2.3 教材欠完善 | 第44-45页 |
4.2.4 学习者自身的影响 | 第45页 |
4.2.5 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 | 第45-47页 |
第五章 结构助词“de”的教学策略 | 第47-55页 |
5.1 针对教师的建议 | 第47-49页 |
5.1.1 加强结构助词“de”的本体研究 | 第47页 |
5.1.2 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 第47-48页 |
5.1.3 充分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 第48-49页 |
5.2 针对教材的建议 | 第49页 |
5.3 针对学生的建议 | 第49-50页 |
5.4 结构助词“的”的教学设计 | 第50-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课文中与“的”相关的课文、语法点、练习设置 | 第58-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