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致谢 | 第9-14页 |
| 1 绪论 | 第14-22页 |
| 1.1 红茶香气组分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2 祁门红茶香气形成机理研究 | 第15-16页 |
| 1.3 祁红加工工艺 | 第16页 |
| 1.4 红茶香气成分化合物的制备与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 1.4.1 茶叶香气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17页 |
| 1.4.2 茶叶香气成分的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 1.5 茶粉(速溶茶粉) | 第18-20页 |
| 1.5.1 速溶茶简介 | 第18页 |
| 1.5.2 速溶茶茶粉加工过程中的香气损失 | 第18-19页 |
| 1.5.3 红茶香精 | 第19-20页 |
| 1.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简析 | 第20页 |
| 1.6.1 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 | 第20页 |
| 1.6.2 GC-MS数据分析 | 第20页 |
| 1.7 粉末压片 | 第20-21页 |
| 1.8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2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 2.1.1 材料 | 第22页 |
| 2.1.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2-23页 |
| 2.2 试验方案与设计 | 第23-26页 |
| 2.2.1 材料处理 | 第23-24页 |
| 2.2.2 萃取头老化 | 第24页 |
| 2.2.3 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参数条件 | 第24页 |
| 2.2.4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24-25页 |
| 2.2.5 红茶、茶粉和香精的工艺研究 | 第25页 |
| 2.2.6 感官评价 | 第25-26页 |
| 2.3 分析方式 | 第26-27页 |
| 2.3.1 固相微萃取法 | 第26页 |
| 2.3.2 主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 2.4 茶粉造粒成型工艺 | 第27-28页 |
| 2.4.1 红茶粉吸湿性考察 | 第27页 |
| 2.4.2 稀释剂的选择 | 第27页 |
| 2.4.3 湿润剂的选择 | 第27-28页 |
| 2.4.4 润滑剂的选择 | 第28页 |
| 2.4.5 茶粉压片实验设计 | 第28页 |
| 2.5 评价指标与方法 | 第28-29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52页 |
| 3.1 萃取条件的优化 | 第29-31页 |
| 3.1.1 萃取头对总峰面积的影响 | 第29页 |
| 3.1.2 萃取量对总峰面积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1.3 萃取时间对总峰面积的影响 | 第30-31页 |
| 3.1.4 温度对总峰面积的影响 | 第31页 |
| 3.2 响应面实验优化结果 | 第31-35页 |
| 3.2.1 回归方程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 3.2.2 响应因子水平的优化及分析 | 第33-35页 |
| 3.2.3 验证实验 | 第35页 |
| 3.3 红茶粉挥发性物质的研究及其加工工艺 | 第35-44页 |
| 3.3.1 红茶及红茶粉与香精混合物的成分化合物分析 | 第35-42页 |
| 3.3.2 不同比例的香精与茶粉混合物的成分分析 | 第42-43页 |
| 3.3.3 两中香精混合比例的单因素实验 | 第43-44页 |
| 3.4 聚类分析 | 第44-46页 |
| 3.5 红茶粉和香精混合压片工艺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 3.5.1 辅料筛选 | 第46-48页 |
| 3.5.2 交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 3.5.3 最佳工艺验证试验 | 第49页 |
| 3.5.4 茶粉片的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 3.5.5 感官分析结果 | 第50-52页 |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 4.1 结论 | 第52页 |
| 4.2 展望 | 第52-53页 |
| 附图 | 第53-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