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10-13页 |
| 2 中日同形汉字的概述 | 第13-16页 |
| 2.1 中日同形汉字的内涵 | 第13-14页 |
| 2.2 中日同形汉字的由来 | 第14-16页 |
| 2.2.1 日语吸收汉语汉字 | 第14-15页 |
| 2.2.2 汉语从日语中吸收过来的借词 | 第15-16页 |
| 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的对比分析 | 第16-40页 |
| 3.1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语音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16-31页 |
| 3.1.1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在汉语中的读音情况 | 第16-19页 |
| 3.1.2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情况 | 第19-22页 |
| 3.1.2.1 日语中汉字的读音概述 | 第19-20页 |
| 3.1.2.2 日语中汉字的音节 | 第20页 |
| 3.1.2.3 日语汉字字音的元音与辅音 | 第20-21页 |
| 3.1.2.4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分析 | 第21-22页 |
| 3.1.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读音的对比分析 | 第22-31页 |
| 3.1.3.1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读音数量的对比 | 第22-23页 |
| 3.1.3.2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读音具体情况的对比 | 第23-31页 |
| 3.2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字形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31-32页 |
| 3.2.1 字形完全相同的汉字 | 第31页 |
| 3.2.2 字形大致相同的汉字 | 第31-32页 |
| 3.2.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字形差异分析 | 第32页 |
| 3.3 中日同形多音多义字字义方面的对比分析 | 第32-40页 |
| 3.3.1 字义基本相同的汉字 | 第33页 |
| 3.3.2 字义部分相同的汉字 | 第33-38页 |
| 3.3.2.1 日语义项多于汉语义项 | 第34-35页 |
| 3.3.2.2 汉语义项多于日语义项 | 第35-36页 |
| 3.3.2.3 汉语义项与日语义项有交叉 | 第36-38页 |
| 3.3.3 字义完全不同的汉字 | 第38-40页 |
| 4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教学探析 | 第40-49页 |
| 4.1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优势与劣势 | 第40-41页 |
| 4.1.1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优势 | 第40页 |
| 4.1.2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劣势 | 第40-41页 |
| 4.2 对日汉语多音多义字教学的总体对策 | 第41-44页 |
| 4.3《成功之路 1:起步篇》中多音多义字的教学设计 | 第44-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