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贮藏保鲜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5页 |
·中国对虾简介 | 第13-14页 |
·对虾等水产品品质评价方法 | 第14-15页 |
·感官评价 | 第14页 |
·物理评价 | 第14-15页 |
·化学评价 | 第15页 |
·微生物评价 | 第15页 |
·蛋白质组学与差异蛋白质组学 | 第15-20页 |
·双向电泳技术 | 第17-18页 |
·生物质谱技术 | 第18-19页 |
·生物信息学 | 第19-20页 |
·差异蛋白质组学在水产品品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路线 | 第22-25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路线 | 第23-25页 |
第2章 中国对虾肌肉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25-44页 |
·前言 | 第25-2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6-27页 |
·实验材料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样品制备 | 第28-29页 |
·双向电泳 | 第29-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3页 |
·裂解液配方的选择 | 第33-34页 |
·IPG胶条pH范围的选择 | 第34-35页 |
·IPG胶条长度的选择 | 第35页 |
·等电聚焦程序的选择 | 第35-36页 |
·上样量的选择 | 第36-37页 |
·不同水化方式的比较 | 第37-38页 |
·是否使用盐桥的比较 | 第38-39页 |
·平衡时间的选择 | 第39页 |
·二向胶浓度的选择 | 第39-40页 |
·染色方法的选择 | 第40-41页 |
·显色时间的选择 | 第41-42页 |
·三块胶的重复性比较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中国对虾贮藏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4-57页 |
·前言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5-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主要试剂 | 第45-4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页 |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样品处理 | 第46页 |
·样品制备 | 第46-47页 |
·双向电泳 | 第47页 |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47-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6页 |
·中国对虾低盐溶性蛋白变化 | 第49-51页 |
·中国对虾低盐溶性蛋白差异分析 | 第51-54页 |
·中国对虾低盐溶性差异蛋白质谱鉴定与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中国对虾保鲜过程中肌肉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57-69页 |
·前言 | 第57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壳聚糖溶液配制 | 第58页 |
·K值和TVB-N的测定 | 第58页 |
·样品处理 | 第58-59页 |
·样品制备 | 第59页 |
·双向电泳 | 第59页 |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5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9-68页 |
·中国对虾对照组肌肉蛋白变化和差异分析 | 第59-61页 |
·中国对虾保鲜组肌肉蛋白变化和差异分析 | 第61-63页 |
·中国对虾保鲜组与对照组间肌肉蛋白差异分析 | 第63-65页 |
·中国对虾保鲜组与对照组差异蛋白质谱鉴定与分析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总结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