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高产苯乳酸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苯乳酸的结构特性第12页
   ·苯乳酸的生物学特性第12页
     ·苯乳酸的溶解性和稳定性第12页
     ·苯乳酸的抑菌性及安全性第12页
     ·苯乳酸的药理作用及减毒作用第12页
   ·菌种发酵法生产苯乳酸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苯乳酸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控制育种第14-15页
   ·微生物菌种选育技术第15-19页
     ·微生物诱变育种第15页
     ·诱变育种的方法第15-16页
     ·物理诱变剂及诱变机理第16-18页
     ·化学诱变剂及诱变机理第18页
     ·生物诱变剂及诱变机理第18页
     ·诱变剂种类及诱变剂量的选择第18-19页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页
   ·试验研究内容第19-20页
     ·植物乳杆菌 LY-78 的紫外线辐照诱变选育第19页
     ·植物乳杆菌 LY-78 的亚硝基胍诱变选育第19页
     ·突变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第19-20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 LY-78 紫外线辐照诱变选育第21-29页
   ·试验材料第21-22页
     ·菌种及培养基第21页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1-22页
   ·试验方法第22-23页
     ·出发菌株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Y-78 生长曲线绘制第22页
     ·单细胞悬浮液的制备第22页
     ·紫外诱变方法第22页
     ·致死率的计算第22页
     ·高产突变菌株的初筛和复筛第22-23页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乳酸含量第23页
     ·突变菌株遗传性测定第23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23-27页
     ·出发菌株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Y-78 生长曲线第23页
     ·紫外线辐照诱变时间的确定第23-24页
     ·诱变后初筛结果第24-25页
     ·诱变后复筛结果第25页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第25-26页
     ·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第26-27页
   ·讨论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 LY-78 的亚硝基胍诱变选育第29-36页
   ·试验材料第29-30页
     ·出发菌株第29页
     ·指示菌第29页
     ·培养基第29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9-30页
   ·试验方法第30-31页
     ·出发菌株传代活化第30页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的制定第30页
     ·亚硝基胍(NTG)诱变第30页
     ·致死率的测定第30页
     ·突变株的初筛及复筛第30页
     ·酸效应排除试验第30页
     ·苯乳酸含量测定及突变菌株遗传性鉴定第30-31页
     ·突变株形态学观察第31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31-35页
     ·出发菌株生长曲线第31页
     ·亚硝基胍处理时间对致死率的影响第31-32页
     ·亚硝基胍添加量对致死率的影响第32页
     ·诱变后初筛与复筛结果第32-33页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第33-34页
     ·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第34页
     ·突变株形态学观察第34-35页
   ·讨论第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突变菌株 NY-34 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的优化第36-61页
   ·试验材料第36-37页
     ·菌种第36页
     ·指示菌第36页
     ·培养基第36-37页
     ·主要试剂和药品第37页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37页
   ·试验方法第37-40页
     ·突变株 NY-34 活化培养第37页
     ·突变株 NY-34 发酵培养第37页
     ·牛津杯抑菌试验测定抑菌效价第37-38页
     ·HPLC 法检测苯乳酸含量第38页
     ·苯丙氨酸含量测定第38页
     ·发酵条件优化方法第38-39页
     ·发酵培养基优化方法第39-40页
   ·试验结果与讨论第40-59页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与分析第40-47页
     ·发酵培养基优化结果与分析第47-59页
     ·发酵液中苯乳酸含量的测定第59页
   ·讨论第59-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2页
   ·结论第61页
   ·主要创新点第61页
   ·问题与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个人情况第70页
 教育背景第70页
 工作经历第70页
 该论文项目来源第70页
 在研期间参与的课题与发表的论文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视阈下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下一篇:具有抗菌活性的乳清蛋白肽的酶法制备及分离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