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草莓概述 | 第9页 |
1.2 草莓生物活性物质概述 | 第9-10页 |
1.2.1 酚类物质 | 第9页 |
1.2.2 黄酮类化合物 | 第9-10页 |
1.3 草莓酚类物质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10页 |
1.3.2 超声波提取 | 第10-11页 |
1.3.3 酶法提取 | 第11页 |
1.3.4 微波提取 | 第11页 |
1.4 多酚纯化 | 第11-12页 |
1.4.1 沉淀分离法 | 第11-12页 |
1.4.2 膜分离法 | 第12页 |
1.4.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第12页 |
1.4.4 大孔树脂分离法 | 第12页 |
1.5 多酚的生理功能 | 第12-13页 |
1.5.1 抗氧化能力 | 第13页 |
1.5.2 抗肿瘤作用 | 第13页 |
1.5.3 抑菌作用 | 第13页 |
1.5.4 降血脂降血压作用 | 第13页 |
1.6 草莓多酚的抗癌活性 | 第13-14页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8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草莓多酚的高效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15-26页 |
2.1 材料 | 第15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15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15页 |
2.2 方法 | 第15-18页 |
2.2.1 草莓多酚的提取方法 | 第15-16页 |
2.2.2 总酚的测定 | 第16-17页 |
2.2.3 草莓多酚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17页 |
2.2.4 响应面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18-25页 |
2.3.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2.3.2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5页 |
2.4 结论与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草莓中酚类物质的纯化 | 第26-37页 |
3.1 材料 | 第26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6页 |
3.2 方法 | 第26-29页 |
3.2.1 草莓多酚提取液的制备及多酚含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3.2.2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 | 第27页 |
3.2.3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与解吸 | 第27-28页 |
3.2.4 HPD400树脂动态吸附与解吸 | 第28页 |
3.2.5 草莓多酚纯化效果测定 | 第28-29页 |
3.2.6 对纯化后的草莓多酚进行HPLC分析 | 第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3.3.1 树脂的筛选 | 第29-30页 |
3.3.2 树脂最佳参数的确定 | 第30-34页 |
3.3.3 HPD400大孔树脂对草莓多酚的纯化效果检测 | 第34页 |
3.3.4 草莓酚类物质的成分测定 | 第34-36页 |
3.4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草莓多酚的抗氧化与抑菌效果检测 | 第37-43页 |
4.1 材料 | 第37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37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37页 |
4.2 方法 | 第37-39页 |
4.2.1 多酚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 第37-38页 |
4.2.2 多酚抑菌能力的研究 | 第38-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4.3.1 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39-41页 |
4.3.2 抑菌试验结果 | 第41-42页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3页 |
第五章 草莓多酚对HepG-2细胞的作用 | 第43-48页 |
5.1 材料 | 第43-44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5.1.3 配制试剂 | 第43-44页 |
5.2 方法 | 第44-46页 |
5.2.1 细胞的培养 | 第44-45页 |
5.2.2 指标检测 | 第45-4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7页 |
5.3.1 MTT法检测草莓多酚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46-47页 |
5.3.2 LDH法检测草莓多酚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47页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47-48页 |
全文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7页 |
Abstract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