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1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和来源 | 第10-12页 |
·共轭亚油酸的结构 | 第10-11页 |
·共轭亚油酸的来源 | 第11-12页 |
2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 第12-15页 |
·抗癌功能 | 第12-13页 |
·免疫调节作用 | 第13-14页 |
·抗动脉粥样硬化 | 第14-15页 |
·其他功能 | 第15页 |
3 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产共轭亚油酸微生物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产共轭亚油酸菌株的选育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 第17-18页 |
4 强化共轭亚油酸的功能性乳制品 | 第18-19页 |
5 共轭亚油酸的检测方法 | 第19-22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19-20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20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0-21页 |
·气质联用技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产共轭亚油酸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22-32页 |
0 前言 | 第22-2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23-24页 |
·菌株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7页 |
·菌株活化 | 第24页 |
·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24页 |
·葵花籽油的乳化 | 第24-25页 |
·检测方法 | 第25页 |
·紫外诱变 | 第25-26页 |
·硫酸二乙酯诱变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CLA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7-28页 |
·德氏乳杆菌的生长曲线 | 第28-29页 |
·紫外诱变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硫酸二乙酯紫外复合诱变结果 | 第30-31页 |
3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诱变菌株LD3-2转化葵花籽油合成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 第32-43页 |
0 前言 | 第3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5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2-33页 |
·菌株 | 第32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试验设计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 第34-35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2页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5-42页 |
·不同碳源对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氮源对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36-39页 |
·碳氮比对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39-40页 |
·温度对菌株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0-41页 |
·振荡对菌株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1页 |
·葵花籽油浓度对菌株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1-42页 |
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发酵乳制品中共轭亚油酸合成的研究 | 第43-51页 |
0 前言 | 第43-4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菌株 | 第4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4页 |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7页 |
·脱脂牛乳培养基的配制与发酵 | 第45页 |
·发酵乳制品中共轭亚油酸的检测 | 第45-46页 |
·诱导培养对发酵牛奶共轭亚油酸合成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碳源对发酵乳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6页 |
·葵花籽油浓度对发酵乳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6页 |
·发酵乳制品在贮藏期共轭亚油酸的变化 | 第46-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诱导培养对发酵乳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碳源对发酵奶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7-48页 |
·葵花籽油对发酵乳合成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 第48-49页 |
·发酵乳品在贮藏期间共轭亚油酸的变化 | 第49页 |
3 小结 | 第49-51页 |
本试验结论 | 第51-52页 |
1 结论 | 第51页 |
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