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6-28页 |
0.1 黄浆水概述 | 第16-17页 |
0.1.1 黄浆水简介 | 第16页 |
0.1.2 黄浆水综合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0.1.2.1 黄浆水的发酵研究 | 第16页 |
0.1.2.2 功能成分的回收利用 | 第16-17页 |
0.2 大豆异黄酮概述 | 第17-22页 |
0.2.1 大豆异黄酮的组成和结构 | 第17-18页 |
0.2.2 大豆异黄酮的吸收、代谢及生物利用度 | 第18-19页 |
0.2.2.1 大豆异黄酮吸收代谢 | 第18-19页 |
0.2.2.2 大豆异黄酮的生物利用度 | 第19页 |
0.2.3 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 | 第19-20页 |
0.2.3.1 抗肿瘤作用 | 第19-20页 |
0.2.3.2 坑氧化作用 | 第20页 |
0.2.3.3 预防心血管疾病 | 第20页 |
0.2.3.4 预防骨质疏松症 | 第20页 |
0.2.4 发酵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生物转化 | 第20-21页 |
0.2.4.1 发酵豆制品大豆异黄酮存在形式的改变 | 第20-21页 |
0.2.4.2 发酵豆制品大豆异黄酮生物活性的提高 | 第21页 |
0.2.5 大豆异黄酮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0.2.5.1 开发富含大豆异黄酮的食品 | 第21页 |
0.2.5.2 大豆异黄酮的酶转化生产 | 第21-22页 |
0.3 乳酸菌发酵概述 | 第22-25页 |
0.3.1 乳酸菌生物学特性 | 第22页 |
0.3.2 乳酸菌对人体的生理功能 | 第22-23页 |
0.3.2.1 提高营养利用率、促进营养吸收 | 第22页 |
0.3.2.2 维持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 | 第22-23页 |
0.3.2.3 免疫调节功能 | 第23页 |
0.3.2.4 控制内毒素、降低胆固醇作用 | 第23页 |
0.3.3 乳酸菌发酵豆制品营养价值 | 第23-24页 |
0.3.3.1 发酵豆制品与营养因子 | 第23-24页 |
0.3.3.2 发酵豆制品与功能因子 | 第24页 |
0.3.4 乳酸菌发酵豆制品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0.4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0.4.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6-28页 |
1 黄浆水营养成分分析 | 第28-39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1.1.1 原料与试剂 | 第28-29页 |
1.1.2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1.2.1 基本成分的测定 | 第29-30页 |
1.2.1.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1.2.1.2 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1.2.1.3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29页 |
1.2.1.4 pH 值的测定 | 第29页 |
1.2.1.5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9-30页 |
1.2.1.6 总糖的测定 | 第30页 |
1.2.2 矿质元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1.2.3 有机酸的测定 | 第30-31页 |
1.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1.2.3.2 样品前处理 | 第31页 |
1.2.3.3 色谱条件 | 第31页 |
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四种大豆异黄酮 | 第31-32页 |
1.2.4.1 大豆异黄酮测定的样品前处理 | 第31页 |
1.2.4.2 HPLC 法测定大豆异黄酮 | 第31-32页 |
1.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2页 |
1.2.4.4 精密度考察 | 第32页 |
1.2.4.5 重现性考察 | 第32页 |
1.2.4.6 稳定性考察 | 第32页 |
1.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1.3.1 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第32-34页 |
1.3.2 有机酸含量 | 第34页 |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浆水中大豆异黄酮 | 第34-37页 |
1.3.3.1 黄浆水中大豆异黄酮制备方法的优选 | 第34-35页 |
1.3.3.2 色谱条件的优选 | 第35-36页 |
1.3.3.3 大豆异黄酮标准曲线 | 第36页 |
1.3.3.4 精密度考察 | 第36页 |
1.3.3.5 重现性考察 | 第36-37页 |
1.3.3.6 稳定性考察 | 第37页 |
1.4 小结 | 第37-39页 |
2 乳酸菌发酵黄浆水过程大豆异黄酮生物转化的菌株筛选 | 第39-60页 |
2.1 试剂与仪器 | 第40-41页 |
2.1.1 原料与试剂 | 第40页 |
2.1.2 菌种 | 第40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2.2.1 菌种的活化 | 第41页 |
2.2.2 菌种的驯化 | 第41-42页 |
2.2.2.1 驯化培养基的制备 | 第41页 |
2.2.2.2 菌种梯度驯化 | 第41-42页 |
2.2.2.3 工作发酵剂的制备 | 第42页 |
2.2.2.4 驯化后乳酸菌发酵黄浆水的生长曲线和产酸能力 | 第42页 |
2.2.3 乳酸菌发酵黄浆水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的变化 | 第42-43页 |
2.2.3.1 不同菌株发酵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2.2.3.2 不同发酵时间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2页 |
2.2.3.3 糖的种类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3.4 乳粉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2.2.4 乳酸菌发酵黄浆水过程中产β-葡萄糖苷酶情况 | 第43页 |
2.2.4.1 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测定方法 | 第43页 |
2.2.4.2 各菌株不同发酵时间对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影响 | 第43页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4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8页 |
2.3.1 菌种驯化结果 | 第44页 |
2.3.2 乳酸菌发酵黄浆水生长曲线和产酸情况 | 第44-46页 |
2.3.3 乳酸菌发酵黄浆水过程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的变化 | 第46-57页 |
2.3.3.1 不同菌株发酵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2.3.3.2 不同发酵时间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3.3 糖的种类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50-54页 |
2.3.3.4 乳粉对大豆异黄酮组分及含量的影响 | 第54-57页 |
2.3.4 乳酸菌发酵黄浆水过程中产β-葡萄糖苷酶情况 | 第57-58页 |
2.3.4.1 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测定 | 第57页 |
2.3.4.2 不同发酵时间β-葡萄糖苷酶酶活 | 第57-58页 |
2.4 小结 | 第58-60页 |
3 制备富含苷元型大豆异黄酮的黄浆水发酵乳 | 第60-71页 |
3.1 试剂与仪器 | 第60-61页 |
3.1.1 原料与试剂 | 第60页 |
3.1.2 菌种 | 第60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60-6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3.2.1 各单因素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1.1 两菌株配比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3.2.1.2 接菌量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3.2.1.3 发酵温度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3.2.1.4 发酵时间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1页 |
3.2.1.5 乳粉添加量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1.6 葡萄糖添加量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2页 |
3.2.2 发酵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2页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3.3.1 各单因素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2-66页 |
3.3.1.1 两菌株配比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1.2 接菌量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3页 |
3.3.1.3 发酵温度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3-65页 |
3.3.1.5 乳粉添加量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5页 |
3.3.1.6 葡萄糖添加量对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65-66页 |
3.3.2 发酵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66-70页 |
3.3.2.1 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 第66-68页 |
3.3.2.2 响应曲面分析 | 第68-70页 |
3.3.2.3 验证实验 | 第70页 |
3.4 小结 | 第70-71页 |
4 黄浆水发酵乳稳定性及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 第71-80页 |
4.1 试剂与仪器 | 第71-72页 |
4.1.1 原料与试剂 | 第71页 |
4.1.2 菌种 | 第71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71-7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4.2.1 黄浆水发酵乳贮藏稳定性研究 | 第72页 |
4.2.1.1 发酵工艺流程 | 第72页 |
4.2.1.2 稳定剂对黄浆水发酵乳稳定性影响 | 第72页 |
4.2.2 贮藏期间黄浆水发酵乳品质变化 | 第72-73页 |
4.2.3 黄浆水发酵乳感官评定与描述 | 第73-74页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4.3.1 单一稳定剂的确定 | 第74-75页 |
4.3.2 稳定剂复配中心组合实验 | 第75-77页 |
4.3.3 验证实验 | 第77页 |
4.3.4 贮藏期间黄浆水发酵乳品质变化 | 第77页 |
4.3.5 黄浆水发酵乳感官评定与描述 | 第77-79页 |
4.4 小结 | 第79-80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80-82页 |
5.1 论文结论 | 第80-81页 |
5.2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附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介 | 第8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