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汉语介词“跟”与越南语“v(?)”比较及其教学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4页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2页
    三、研究对象、方法和语料来源第12-14页
第一章 汉越语介词“跟”与“voi”的句法形式对比第14-31页
    第一节 汉语介词“跟”的句法结构特征第15-19页
        一、S_1:S+跟+O_1+VP第15-16页
        二、S_2:S+跟+O_1+VP+O_2第16-18页
        三、S_3:S+跟+O_1+AP/比较动词第18-19页
    第二节 越南语“voi"的句法特征第19-26页
        一、S_1y:S+VP+voi+O_1第20-22页
        二、S_2y:S+VP+O_2+voi+O_1第22-24页
        三、S_3y:S+AP/比较动词+voi+O_1第24-26页
    第三节 汉越语介词“跟”与“voi”句法的异同第26-30页
        一、相同第26-27页
        二、不同第27-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二章 汉越语介词“跟”与"voi”的语义特征对比第31-48页
    第一节 汉语介词“跟”的语义特征第31-36页
        一、引进共同完成动作的共事者第31-32页
        二、引进协同完成动作的参与者第32页
        三、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象第32-33页
        四、引进来源第33-34页
        五、引进关系中的另一方第34页
        六、表示存在义第34-35页
        七、引进比较异同的对象第35页
        八、引进比喻的喻体第35-36页
    第二节 越南语“voi”的语义特征第36-42页
        一、引进共同完成动作的共事者第36-37页
        二、引进协同完成动作的参与者第37页
        三、引进与动作有关的对象第37-38页
        四、引进关系中的另一方第38-39页
        五、表示存在义第39-40页
        六、引进比较异同的对象第40页
        七、引进对待对象、涉及对象第40-41页
        八、引进动作的方式、条件或起因、状态、理由第41-42页
    第三节 汉越语介词“跟”与“voi”语义的异同第42-47页
        一、两者的相同之处第42-44页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第44-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汉越语“跟”与“voi”介词短语语法功能对比第48-53页
    第一节 介词短语作定语第48-50页
        一、介词短语“跟”作定语第48-49页
        二、介词短语“voi”作定语第49页
        三、异同第49-50页
    第二节 介词短语作状语第50-52页
        一、介词短语“跟”作状语第50-51页
        二、介词短语“voi”作状语第51-52页
        三、介词短语“voi”作提语第52页
        四、异同第52页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越南学生习得汉语介词“跟”的偏误分析和教学建议第53-65页
    第一节 越南学生习得介词“跟”的偏误情况第53-58页
        一、错序第53-54页
        二、漏用第54-56页
        三、多余第56页
        四、与“对”混用第56-58页
        五、其他问题第58页
    第二节 汉语介词“跟”对越教学的重难点第58-61页
        一、初级阶段的教学重难点第59页
        二、中级阶段的教学重难点第59-60页
        三、高级阶段的教学重难点第60-61页
    第三节 汉语介词“跟”对越教学的建议第61-64页
        一、注重对比讲解第61-62页
        二、加强语义、语用功能分析第62-63页
        三、注重教学方法第63页
        四、从与介词有关的动词、形容词宾语入手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外汉语离合词偏误研究
下一篇:马来西亚学生学习汉语被动句的难点和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