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

大豆乳清蛋白与多糖的复合作用以及蛋白质组分的选择性提取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缩写符号说明第8-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大豆乳清蛋白概述第14-17页
        1.2.1 大豆乳清组分第14页
        1.2.2 大豆乳清蛋白组成第14-17页
    1.3 蛋白质/多糖相互作用第17-24页
        1.3.1 蛋白质和多糖的复合反应第18-19页
        1.3.2 蛋白质-多糖复合的影响因素第19-24页
    1.4 蛋白质-多糖复合作用在选择性纯化蛋白中的应用研究第24-26页
    1.5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6-28页
        1.5.1 立题依据第26页
        1.5.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大豆乳清蛋白/壳聚糖复合行为及选择性纯化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第28-40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第28-29页
        2.2.1 实验材料第28页
        2.2.2 实验仪器第28-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3.1 大豆乳清的制备第29页
        2.3.2 浊度滴定第29页
        2.3.3 蛋白回收率测定第29页
        2.3.4 ζ-电位测定第29-30页
        2.3.5 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第30页
        2.3.6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力(TIA)测定第30-31页
        2.3.7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CIA)测定第31页
        2.3.8 大豆乳清蛋白/壳聚糖复合前后高效凝胶排阻色谱(SEC-HPLC)分析第31-32页
        2.3.9 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S)第32页
        2.3.10 统计分析第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39页
        2.4.1 大豆乳清蛋白组分鉴定第32-34页
        2.4.2 大豆乳清蛋白/壳聚糖复合物形成过程中的pH滴定曲线第34-35页
        2.4.3 蛋白多糖质量比对大豆乳清蛋白/壳聚糖复合物形成的影响第35-36页
        2.4.4 大豆乳清蛋白/壳聚糖复合物形成过程中的电荷守恒关系第36-37页
        2.4.5 Tricine-SDS-PAGE分析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大豆乳清蛋白/卡拉胶复合行为及选择性纯化大豆乳清蛋白第40-54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第40-41页
        3.2.1 实验材料第40-41页
        3.2.2 实验仪器第41页
    3.3 实验方法第41-43页
        3.3.1 大豆乳清的制备第41页
        3.3.2 低等电点蛋白(LIP)和高等电点蛋白(HIP)制备第41页
        3.3.3 浊度滴定第41-42页
        3.3.4 蛋白回收率测定第42页
        3.3.5 ζ-电位测定第42页
        3.3.6 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第42页
        3.3.7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力(TIA)测定第42页
        3.3.8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CIA)测定第42页
        3.3.9 SEC-HPLC分析第42页
        3.3.10 等温滴定量热(ITC)第42-43页
        3.3.11 多糖的去除第43页
        3.3.12 统计分析第4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3.4.1 硫酸铵分级盐析对大豆乳清蛋白(SWP)的初级分离第43-44页
        3.4.2 LIP-卡拉胶和HIP-卡拉胶体系的浊度滴定行为第44-46页
        3.4.3 Tricine-SDS-PAGE分析两组蛋白与卡拉胶(CG)的选择性复合行为第46-48页
        3.4.4 总生物分子浓度(Cp)和滴定路径的改变对选择性复合行为的影响第48-50页
        3.4.5 多糖的去除第50页
        3.4.6 蛋白多糖选择性复合的热力学规律第50-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多糖电荷密度影响大豆乳清蛋白选择性复合行为的研究第54-65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第54-55页
        4.2.1 实验材料第54页
        4.2.2 实验仪器第54-55页
    4.3 实验方法第55-56页
        4.3.1 大豆乳清的制备第55页
        4.3.2 制备KTI和BBI的混合物(KBM)第55页
        4.3.3 浊度滴定第55页
        4.3.4 蛋白回收率测定第55页
        4.3.5 ζ-电位测定第55页
        4.3.6 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第55-56页
        4.3.7 SEC-HPLC分析第56页
        4.3.8 多糖的去除第56页
        4.3.9 统计分析第56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6-64页
        4.4.1 pH及混合比例对KBM?羧基多糖复合行为的影响第56-57页
        4.4.2 pH及混合比例对KBM?硫酸多糖复合行为的影响第57-59页
        4.4.3 多糖电荷密度与蛋白回收率和电荷分布的关系第59-60页
        4.4.4 KBM与羧基多糖的选择性复合第60-62页
        4.4.5 KBM与硫酸多糖的选择性复合第62-63页
        4.4.6 蛋白与多糖的分离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Bowman-Birk型胰蛋白酶抑制剂与 ι-卡拉胶的两步结合热力学行为研究第65-78页
    5.1 引言第65页
    5.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第65-66页
        5.2.1 实验材料第65页
        5.2.2 实验仪器第65-66页
    5.3 实验方法第66-68页
        5.3.1 大豆乳清的制备第66页
        5.3.2 Bowman-Birk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制备第66页
        5.3.3 浊度滴定第66-67页
        5.3.4 ζ-电位分析及动态光散射第67页
        5.3.5 等温滴定量热(ITC)第67页
        5.3.6 统计分析第67-68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68-77页
        5.4.1 在不同pH及混合比例下BBI与卡拉胶的复合行为第68-70页
        5.4.2 蛋白起始浓度对BBI-卡拉胶热力学行为的影响第70-71页
        5.4.3 离子浓度对BBI-卡拉胶热力学行为的影响第71-74页
        5.4.4 温度对BBI-卡拉胶热力学行为的影响第74页
        5.4.5 BBI与不同类型多糖结合的热力学行为第74-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六章 双糖复合法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剂及选择性纯化Bowman-Birk型胰蛋白酶抑制剂第78-89页
    6.1 引言第78页
    6.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第78-79页
        6.2.1 实验材料第78-79页
        6.2.2 实验仪器第79页
    6.3 实验方法第79-80页
        6.3.1 大豆乳清的制备第79页
        6.3.2 浊度滴定第79页
        6.3.3 蛋白回收率测定第79页
        6.3.4 ζ-电位测定第79-80页
        6.3.5 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第80页
        6.3.6 胰蛋白酶抑制剂活力(TIA)测定第80页
        6.3.7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力(CIA)测定方法第80页
        6.3.8 荧光光谱分析第80页
        6.3.9 SEC-HPLC分析第80页
        6.3.10 卡拉胶的去除第80页
        6.3.11 统计分析第80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80-88页
        6.4.1 pH、壳聚糖分子量及混合比例对大豆乳清蛋白?壳聚糖复合行为的影响第80-82页
        6.4.2 蛋白回收率,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第82-83页
        6.4.3 大豆乳清蛋白与壳聚糖的选择性复合行为第83-84页
        6.4.4 荧光光谱分析大豆乳清蛋白与壳聚糖复合作用第84-86页
        6.4.5 大豆乳清蛋白与卡拉胶的第二步选择性复合行为第86-87页
        6.4.6 Tricine-SDS-PAGE结果分析第87-88页
    6.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七章 高浓度阴离子多糖回收大豆乳清蛋白的筛选与工艺设计第89-101页
    7.1 引言第89页
    7.2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第89-90页
        7.2.1 实验材料第89页
        7.2.2 实验仪器第89-90页
    7.3 实验方法第90-91页
        7.3.1 大豆乳清的制备第90页
        7.3.2 蛋白回收率测定第90页
        7.3.3 Tricine-SDS-PAGE凝胶电泳第90页
        7.3.4 蛋白多糖复合物微观结构第90页
        7.3.5 多糖的去除第90页
        7.3.6 统计分析第90-91页
    7.4 结果与讨论第91-100页
        7.4.1 高浓度阴离子多糖的筛选及实验反应器的组装第91-93页
        7.4.2 卡拉胶类型及pH对大豆乳清蛋白回收的影响第93-94页
        7.4.3 ι-卡拉胶添加状态及添加量对大豆乳清蛋白回收的影响第94页
        7.4.4 硫酸葡聚糖添加量对大豆乳清蛋白回收的影响第94-95页
        7.4.5 不同阴离子多糖与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微观结构观察第95-98页
        7.4.6 多糖与蛋白的分离第98-100页
    7.5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论文主要结论第101-103页
展望第103-104页
论文创新点第104-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5页
附录: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成果清单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近代服装设计师的服装画及设计风格研究
下一篇: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