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制油工艺论文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及蛋白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简写对照表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7页
    1.1 花生第12-13页
    1.2 花生油第13-14页
    1.3 现行花生油的提取技术第14-15页
    1.4 水酶法提取植物油技术第15-20页
        1.4.1 水酶法提取植物油技术原理第15-16页
        1.4.2 水酶法提取植物油技术发展历程第16-17页
        1.4.3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第17-20页
    1.5 花生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第20页
    1.6 花生油的风味第20-21页
    1.7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技术优势与发展瓶颈第21页
        1.7.1 技术优势第21页
        1.7.2 发展瓶颈第21页
    1.8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21-22页
    1.9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参考文献第23-27页
第二章 烘烤温度和粉碎粒度对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效率的影响第27-43页
    2.1 前言第27-28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8页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28页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0页
        2.3.1 花生烘烤及粉碎第28页
        2.3.2 粒径分布第28页
        2.3.3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第28-29页
        2.3.4 油脂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9页
        2.3.5 质构分析第29页
        2.3.6 水分含量及色度值测定第29-30页
        2.3.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花生的微结构第30页
        2.3.8 数据处理第30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0-39页
        2.4.1 烘烤温度对花生油提取率的影响第30-31页
        2.4.2 烘烤温度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第31页
        2.4.3 烘烤温度及粉碎频次对粒径分布的影响第31-33页
        2.4.4 烘烤过程中花生的物理性质变化第33页
        2.4.5 粉碎粒径对花生油和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第33-36页
        2.4.6 微结构的观察第36-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第三章 水酶法形成乳状液的结构性质及破乳方法研究第43-60页
    3.1 前言第43页
    3.2 材料与设备第43-44页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43页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43-44页
    3.3 实验方法第44-46页
        3.3.1 新型水酶法和传统水酶法提取方法及乳状液的制备第44页
        3.3.2 油脂、蛋白质以及磷含量的测定第44页
        3.3.3 乳状液的破乳第44页
        3.3.4 pH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4-45页
        3.3.5 盐离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5页
        3.3.6 粒径的测定第45页
        3.3.7 ζ-电位测定第45页
        3.3.8 表面蛋白质浓度测定第45页
        3.3.9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破乳过程中乳状液的结构变化第45页
        3.3.10 数据处理第45-46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6-57页
        3.4.1 新型水酶法和传统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第46页
        3.4.2 酶添加量对传统水酶法工艺油提取率的影响第46-47页
        3.4.3 乳状液的组成与结构第47-48页
        3.4.4 环境条件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第48-53页
        3.4.5 乳状液微结构与性质的变化第53-57页
    3.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0页
第四章 花生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的组成和功能性质研究第60-74页
    4.1 前言第60页
    4.2 材料与设备第60-61页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60页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60-61页
    4.3 实验方法第61-63页
        4.3.1 乳状液中花生分离蛋白质的制备第61页
        4.3.2 油脂、蛋白质以及磷含量的测定第61页
        4.3.3 凝胶电泳分析第61页
        4.3.4 蛋白质水解度的测定第61-62页
        4.3.5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第62页
        4.3.6 蛋白质的乳化性质测定第62页
        4.3.7 持水(油)性的测定第62页
        4.3.8 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第62-63页
        4.3.9 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分布第63页
        4.3.10 圆二色谱第63页
        4.3.11 数据处理第63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63-70页
        4.4.1 花生蛋白质的功能性质分析第63-64页
        4.4.2 乳状液破乳过程中蛋白质的水解度的变化第64-65页
        4.4.3 不同酶处理破乳得到的水解蛋白质的溶解度第65-66页
        4.4.4 不同酶处理破乳得到的水解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第66-67页
        4.4.5 乳状液中蛋白质的乳化性第67-68页
        4.4.6 不同酶处理破乳得到的水解蛋白质的凝胶电泳图谱第68-69页
        4.4.7 二级结构变化第69-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4页
第五章 水酶法提取花生油中试及花生油的保藏稳定性研究第74-91页
    5.1 前言第74页
    5.2 材料与设备第74-75页
        5.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74-75页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75页
    5.3 实验方法第75-78页
        5.3.1 油脂和蛋白质的测定第75页
        5.3.2 中试步骤及工艺流程第75页
        5.3.3 花生油质量指标的测定第75页
        5.3.4 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组成的测定第75-76页
        5.3.5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第76页
        5.3.6 共轭二烯值(CD)和共轭三烯值(CT)的测定第76页
        5.3.7 TBA值测定第76页
        5.3.8 花生油保藏实验第76页
        5.3.9 缩水甘油酯及 3-氯丙醇酯的测定第76-78页
        5.3.10 数据分析第78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78-88页
        5.4.1 新型和传统水酶法中试的比较第78-79页
        5.4.2 新型水酶法中试验证第79-80页
        5.4.3 新型水酶法提取花生油和蛋白质生产线的建立第80页
        5.4.4 花生油的品质第80-84页
        5.4.5 缩水甘油酯及 3-氯丙醇酯的测定第84页
        5.4.6 花生油保藏稳定性第84-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91页
第六章 烘烤温度及提取工艺对花生油及其煎炸马铃薯风味的影响第91-112页
    6.1 前言第91页
    6.2 材料与设备第91-92页
        6.2.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91页
        6.2.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91-92页
    6.3 实验方法第92-93页
        6.3.1 花生油的制备第92页
        6.3.2 马铃薯条制备第92页
        6.3.3 煎炸方式第92页
        6.3.4 HS-SPME萃取挥发性成分第92页
        6.3.5 GC-MS分析条件第92页
        6.3.6 定性定量分析第92-93页
        6.3.7 电子鼻分析第93页
        6.3.8 感官评定第93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93-109页
        6.4.1 烘烤温度对新型水酶法花生油风味成分的影响第93-95页
        6.4.2 新型水酶法花生油和压榨花生油中吡嗪类化合物含量比较第95-102页
        6.4.3 感官评定分析烘烤温度对新型水酶法和压榨法花生油风味的影响第102-103页
        6.4.4 电子鼻分析烘烤温度对花生油风味影响的结果第103-105页
        6.4.5 新型水酶法和压榨法花生油的煎炸实验第105-108页
        6.4.6 电子鼻分析新型水酶法和压榨法花生油对煎炸薯条风味的影响第108-109页
    6.5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2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一、主要结论第112-113页
    二、展望第113-114页
创新点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6-117页
附录第117-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乳清蛋白与多糖的复合作用以及蛋白质组分的选择性提取
下一篇:乳及乳制品中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免疫快速检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