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第一章 禁忌及语言禁忌的概念 | 第11-13页 |
第一节 禁忌的概念及由来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语言禁忌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汉韩语言禁忌策略对比 | 第13-28页 |
第一节 避凶的语言策略对比 | 第13-20页 |
一、 对死亡与疾病的婉转表述 | 第13-16页 |
二、 节日与数字 | 第16-18页 |
三、 职业 | 第18页 |
四、 运气 | 第18-19页 |
五、 动物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崇尊的语言策略对比 | 第20-23页 |
一、 称谓 | 第20页 |
二、 职业称谓 | 第20-22页 |
三、 敬语体系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避俗的语言策略对比 | 第23-27页 |
一、 生理现象 | 第23-24页 |
二、 日常生活 | 第24-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汉韩语言禁忌的对象及表达方式对比 | 第28-35页 |
第一节 汉韩语言禁忌的对象对比 | 第28-30页 |
一、 神灵和权势 | 第28-29页 |
二、 弱势群体 | 第29页 |
三、 引起不快情绪的事物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汉韩语言禁忌的表达方式对比 | 第30-35页 |
一、 汉语委婉语构成方式 | 第30-31页 |
二、 韩国语委婉语构成方式 | 第31-33页 |
三、 汉韩委婉语构成方式对比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汉韩语言禁忌的成因对比 | 第35-38页 |
第一节 心理原因 | 第35-36页 |
一、 恐惧心理 | 第35页 |
二、 崇拜心理 | 第35-36页 |
三、 避俗求雅心理 | 第36页 |
第二节 社会文化原因 | 第36-38页 |
一、 社会体制不同 | 第36-37页 |
二、 受外文化影响程度不同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汉韩语言禁忌的流变方向对比 | 第38-42页 |
第一节 词汇的变化对比 | 第38-39页 |
一、 外来词 | 第38-39页 |
二、 新生禁忌语 | 第39页 |
第二节 使用语境的变化对比 | 第39-42页 |
一、 禁忌语的使用语境 | 第39页 |
二、 不同语境下语言禁忌范围的变化 | 第39-42页 |
第六章 了解禁忌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 第42-45页 |
第一节 了解禁忌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 | 第42-43页 |
一、 对外汉语教学实例 | 第42-43页 |
二、 了解禁忌文化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 | 第43页 |
第二节 了解禁忌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 第43-45页 |
一、 避免交际失败 | 第43-44页 |
二、 促进良好沟通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