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引言 | 第9-17页 |
·乳酸菌与发酵食品 | 第9页 |
·乳酸菌与耐药性 | 第9-11页 |
·抗生素与微生物的耐药机制 | 第9-10页 |
·乳酸菌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乳酸菌与γ-氨基丁酸 | 第11-13页 |
·乳酸菌胞外多糖 | 第13-16页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培养基 | 第17页 |
·菌株、载体、引物 | 第17-18页 |
·工具酶、试剂及试剂盒 | 第18-19页 |
·发酵食品及来源 | 第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分子生物学及微生物学的基本操作 | 第20-22页 |
·质粒及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20页 |
·PCR 反应及反应产物的检测与纯化 | 第20页 |
·质粒和PCR 产物的酶切连接 | 第20-21页 |
·乳酸菌的微生物学鉴定及保藏 | 第21页 |
·细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1页 |
·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电转化 | 第21-22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 第22-24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耐药乳酸菌比例的统计 | 第22-23页 |
·最小抑制浓度(MIC)的测定 | 第23页 |
·耐药基因的PCR 检测 | 第23页 |
·耐药质粒的水平转移试验 | 第23页 |
·PCR-DGGE 分析泡菜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 | 第23-24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产GABA 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26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第24页 |
·产GABA 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4-25页 |
·考察发酵时间、底物及添加剂浓度对乳酸菌产GABA 的影响 | 第25页 |
·产GABA 乳酸菌中的gadB 基因的克隆 | 第25-26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产EPS 乳酸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 | 第26-28页 |
·乳酸菌EPS 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6页 |
·产EPS 乳酸菌的初筛、复筛与菌株鉴定 | 第26页 |
·培养温度及碳源对乳酸菌EPS 形成的影响 | 第26-27页 |
·碳源对乳酸菌EPS 形成的影响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43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乳酸菌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 第28-35页 |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耐药乳酸菌的比例统计 | 第28-29页 |
·耐药乳酸菌呈现多重耐药性 | 第29-31页 |
·耐药乳酸菌的耐药机制存在复杂多样化 | 第31-32页 |
·耐药乳酸菌中耐药质粒的跨种属转移研究 | 第32-33页 |
·发酵食品中的耐药乳酸菌是否其优势菌群? | 第33-34页 |
·阶段小结 | 第34-35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产GABA 乳酸菌的筛选与初步研究 | 第35-39页 |
·产GABA 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5-36页 |
·乳酸菌产GABA 的影响因素初探 | 第36-38页 |
·L. fermentium MT133 中gadB 基因的克隆 | 第38页 |
·阶段小结 | 第38-39页 |
·传统发酵食品中产EPS 乳酸菌的筛选及初步研究 | 第39-43页 |
·蒽酮比色法测定的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39页 |
·高产EPS 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39-40页 |
·培养温度对乳酸菌产EPS 的影响 | 第40-41页 |
·碳源对乳酸菌产EPS 的影响 | 第41-42页 |
·阶段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3页 |
·对11 种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所含乳酸菌的耐药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 第43页 |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高产GABA 乳酸菌的筛选、发酵优化及关键基因克隆 | 第43页 |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中高产EPS 乳酸菌的筛选及初步研究 | 第43页 |
·展望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5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