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向流固耦合的柔性表面仿生减阻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6页 |
1.1 柔性表面仿生减阻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2 流体减阻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8-13页 |
1.2.1 湍流减阻技术的分类 | 第8-11页 |
1.2.2 柔性表面减阻技术的概述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2 柔性表面减阻法的理论基础 | 第16-35页 |
2.1 湍流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1.1 湍流的形成机理 | 第16-17页 |
2.1.2 湍流边界层 | 第17-19页 |
2.1.3 湍流的猝发现象 | 第19-21页 |
2.2 流体和固体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流体运动模型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21-22页 |
2.2.2 固体模型的控制方程 | 第22-23页 |
2.3 流固耦合理论基础 | 第23页 |
2.4 数值模拟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2.4.1 湍流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24-26页 |
2.4.2 湍流模型 | 第26-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柔性表面的双向流固耦合减阻分析 | 第35-49页 |
3.1 双向流固耦合的整体方案设计 | 第35-36页 |
3.2 柔性表面模型的建立 | 第36-43页 |
3.2.1 聚氨酯弹性体尺寸的确定 | 第36-37页 |
3.2.2 流体域尺寸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3 流体域和固体域的边界设置 | 第38页 |
3.2.4 流体域和固体域的网格划分 | 第38-40页 |
3.2.5 数值方法的选择设置 | 第40-41页 |
3.2.6 流体域和固体域的参数设置以及选择设置 | 第41-43页 |
3.3 湍流模型可行性验证 | 第43-44页 |
3.4 湍流模型总时间的确定 | 第44-45页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实验验证分析 | 第49-54页 |
4.1 实验设计 | 第49-52页 |
4.2 实验数据记录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5 柔性非光滑表面的仿真减阻研究 | 第54-59页 |
5.1 柔性非光滑表面的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5.2 网格划分 | 第55-57页 |
5.2.1 流体域的网格划分 | 第55-56页 |
5.2.2 固体域的网格划分 | 第56-57页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A 不同速度场的总位移云图 | 第64-67页 |
附录B 不同速度场的剪切应力云图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