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及其与社会支持、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建议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心理弹性第12-17页
        1.1.1 心理弹性的概念第12-14页
        1.1.2 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第14-15页
        1.1.3 心理弹性的测量第15-17页
    1.2 社会支持第17-20页
        1.2.1 社会支持的概念第17页
        1.2.2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第17-19页
        1.2.3 社会支持的测量第19-20页
    1.3 积极情绪第20-23页
        1.3.1 积极情绪的概念第20-21页
        1.3.2 积极情绪的相关研究第21-22页
        1.3.3 积极情绪的测量第22-23页
    1.4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及积极情绪的关系研究第23-26页
        1.4.1 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第23-24页
        1.4.2 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的关系研究第24页
        1.4.3 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的关系研究第24-26页
2 研究内容和设计第26-30页
    2.1 问题的提出第26-27页
        2.1.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6页
        2.1.2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26页
        2.1.3 研究假设第26-27页
    2.2 研究意义第27页
        2.2.1 理论意义第27页
        2.2.2 现实意义第27页
    2.3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27-30页
        2.3.1 研究对象第27-28页
        2.3.2 研究工具第28-29页
        2.3.3 统计方法第29-30页
3 研究结果第30-42页
    3.1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0-34页
        3.1.1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的总特征分析第30-31页
        3.1.2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第31页
        3.1.3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第31-32页
        3.1.4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第32页
        3.1.5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在生源地的差异比较第32-33页
        3.1.6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班干部的差异比较第33-34页
    3.2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及积极情绪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34-37页
        3.2.1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总特征第34页
        3.2.2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在性别上的差异第34-35页
        3.2.3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第35页
        3.2.4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35-36页
        3.2.5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第36页
        3.2.6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在是否担任班干部上的差异第36-37页
    3.3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的相关分析第37页
    3.4 社会支持在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第37-42页
4 讨论与分析第42-48页
    4.1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积极情绪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第42-46页
        4.1.1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情绪在性别上的差异第42-43页
        4.1.2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情绪在年级上的差异第43-44页
        4.1.3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情绪在生源地上的差异第44页
        4.1.4 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积极情绪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上的差异第44-45页
        4.1.5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在是否为班干部上的差异第45-46页
    4.2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的关系第46-47页
        4.2.1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第46页
        4.2.2 小学高年级学生社会支持与积极情绪的关系第46-47页
        4.2.3 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弹性与积极情绪的关系第47页
    4.3 社会支持在心理弹性和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第47-48页
5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48-50页
    5.1 研究结论第48页
    5.2 研究不足第48-50页
6 建议第50-54页
    6.1 家长树立正确观念,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第50-51页
    6.2 家长与学校积极沟通,提升学生社会支持水平第51页
    6.3 注重男女差异,“因性施教”第51页
    6.4 心理与体育相结合,促进身心协同发展第51-52页
    6.5 发展多元教学,提高农村学生自主性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60页
附录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高年级学生知觉到的教师期望、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下一篇:高中生父母拒绝、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