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亚学生汉语单字调习得实验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2-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一 录音测试法 | 第14页 |
二 听辨测试法 | 第14页 |
三 实验测试法 | 第14-15页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一 偏误分析 | 第15页 |
二 对比分析 | 第15-16页 |
三 声调格局理论 | 第16页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一 语音偏误中声调偏误相关研究 | 第16页 |
二 声调偏误专题研究 | 第16-17页 |
三 声调偏误与汉语教学相结合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单字调偏误声学实验 | 第18-33页 |
第一节 实验说明 | 第18-20页 |
一 确定调查对象 | 第18页 |
二 设计发音字表 | 第18-19页 |
三 录音及分析软件 | 第19-20页 |
四 其他 | 第20页 |
第二节 调长的测量与统计分析 | 第20-24页 |
一 调长的测量与统计 | 第20-24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24页 |
第三节 调高与声调格局的测量与统计分析 | 第24-30页 |
一 单个实验对象T值数据测量与统计示例 | 第25-27页 |
二 男、女分组计算T值平均数 | 第27-29页 |
三 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第四节 调域测量与统计分析 | 第30-32页 |
一 调域的测量与统计 | 第30-32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3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单字调偏误听辨实验 | 第33-39页 |
第一节 实验说明 | 第33-35页 |
一 确定实验对象 | 第33页 |
二 设计听辨字表 | 第33-34页 |
三 实验过程 | 第34-35页 |
第二节 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35-38页 |
一 单字调偏误听辨实验数据统计 | 第35-36页 |
二 单字调偏误听辨实验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汉语声调习得情况调查问卷 | 第39-44页 |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 第39页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 第39-40页 |
二 坦桑学生对汉语声调的基本认知及学习难点 | 第40-41页 |
三 声调教学法反馈 | 第41-43页 |
四 其他建议及意见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声调偏误产生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 第44-49页 |
第一节 声调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44-45页 |
一 母语负迁移 | 第44页 |
二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44-45页 |
三 学习环境的影响 | 第45页 |
第二节 教学对策 | 第45-49页 |
一五 度标记法、手势法和夸张法 | 第45页 |
二 Praat语音分析软件自测法 | 第45-46页 |
三 汉语、斯瓦西里语对比教学法 | 第46页 |
四 利用社交软件自学法 | 第46页 |
五 适时纠音法 | 第46-47页 |
六 其他意见和建议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附录I | 第50-51页 |
附录Ⅱ | 第51-55页 |
附录Ⅲ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