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各种食用油论文--植物油论文

废弃番薯藤应用于微生物油脂生产的研究

致谢第5-7页
目录第7-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微生物油脂的研究与应用第14-22页
        1.1.1 微生物油脂的优点第16-17页
        1.1.2 产油脂微生物的种类第17-20页
        1.1.3 微生物油脂合成代谢调控第20-22页
    1.2 生物质资源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2-23页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3-26页
第二章 废弃番薯藤酶解液用于T.fermentans油脂生产的研究第26-51页
    2.1 材料第26-29页
        2.1.1 菌种和原料第26页
        2.1.2 培养基第26页
        2.1.3 主要试剂第26-29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第29页
    2.2 方法第29-37页
        2.2.1 细胞培养方法第29-30页
        2.2.2 番薯藤酶解液制备方法第30页
        2.2.3 小麦秸秆水解液(WSH)制备方法第30页
        2.2.4 木质纤维素成分测定方法第30-31页
        2.2.5 番薯藤酶解液中还原糖(RS)的测定方法第31-32页
        2.2.6 番薯藤酶解液中总糖(TS)的测定方法第32页
        2.2.7 番薯藤酶解液中铵态氮的测定方法第32-33页
        2.2.8 番薯藤酶解液中粗多糖的测定方法第33页
        2.2.9 番薯藤酶解液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第33-34页
        2.2.10 番薯藤酶解液中COD的测定方法第34页
        2.2.11 番薯藤酶解液中总氮测定方法第34页
        2.2.12 番薯藤酶解液中矿质元素测定方法第34页
        2.2.13 扫描电子显微(SEM)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第34-35页
        2.2.14 生物量(DMW)测定方法第35页
        2.2.15 油脂提取和测定方法第35页
        2.2.16 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第35-36页
        2.2.17 T.fermentans油脂发酵的统计学及其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方法第36-3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7-50页
        2.3.1 番薯藤的组分及其酶解液组分第37-39页
        2.3.2 T.fermentans利用jSVH发酵产油脂第39-43页
        2.3.3 jSVH与各种单糖的T. fermentans的混合发酵第43-45页
        2.3.4 jSVH和WSH混合培养基的T.fermentans发酵第45-48页
        2.3.5 jSVH的不同添加量对T.fermentans的油脂生产的影响第48-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 番薯藤组分与T.fermentans发酵行为的研究第51-67页
    3.1 材料第51页
        3.1.1 菌种和原料第51页
        3.1.2 培养基第51页
        3.1.3 主要试剂第51页
        3.1.4 主要仪器设备第51页
    3.2 方法第51-53页
        3.2.1 细胞培养方法第51页
        3.2.2 番薯藤酶解液制备方法第51-52页
        3.2.3 热水浸提后的番薯藤渣酶解液(rdSVH)的制备方法第52页
        3.2.4 东阳番薯藤的热水浸提液的酶解液(edS VH)的制备方法第52页
        3.2.5 木质纤维素成分测定方法第52页
        3.2.6 番薯藤酶解液中的TS、RS、粗多糖、COD、TN、蛋白质、铵态氮、矿质元素的测定方法第52-53页
        3.2.7 DMW测定方法第53页
        3.2.8 油脂提取和测定方法第5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3-66页
        3.3.1 jSVH,dSVH,rdSVH的组分分析第53-57页
        3.3.2 基于jSVH,dSVH,rdSVH和edSVH为底物的T.fermentans发酵油脂的生产第57-63页
        3.3.3 以dSVH,rdSVH不同添加量的高葡萄糖混合液为底物时对T.fermentans发酵的影响第63-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4.1 全文主要结论第67-68页
    4.2 创新点第68-69页
    4.3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个人简历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鼠胚胎二细胞期细胞的单细胞转录组的分析
下一篇:BMPs信号通路在压力调控BMSCs/PRF双膜复合体成软骨响应中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