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5页 |
1.1 鲜切果蔬的发展历史与趋势 | 第10-11页 |
1.2 鲜切果蔬中的微生物 | 第11-14页 |
1.2.1 普通微生物 | 第11-12页 |
1.2.2 腐败微生物 | 第12页 |
1.2.3 食源性致病菌 | 第12-13页 |
1.2.4 病毒及寄生生物 | 第13-14页 |
1.3 鲜切果蔬清洗除菌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清洗剂 | 第14-17页 |
1.3.2 交叉污染 | 第17-18页 |
1.4 乳酸链球菌素、柠檬酸及双乙酸钠 | 第18-22页 |
1.4.1 乳酸链球菌素的抑菌机理及对果蔬的保鲜作用 | 第18-20页 |
1.4.2 柠檬酸的抑菌作用及对果蔬的保鲜作用 | 第20-21页 |
1.4.3 双乙酸钠的抑菌作用及对果蔬的保鲜作用 | 第21-22页 |
1.4.4 Nisin、柠檬酸及双乙酸钠的复配使用 | 第22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2-23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5-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1.2 供试菌种及培养基 | 第25页 |
2.1.3 主要药品试剂 | 第25-26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6-33页 |
2.2.1 复合抑菌剂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26-28页 |
2.2.2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3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微生物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4 清洗液的多次利用 | 第31-33页 |
2.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59页 |
3.1 复合抑菌剂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33-41页 |
3.1.1 Nisin单因素抑菌试验 | 第33-34页 |
3.1.2 柠檬酸单因素抑菌试验 | 第34页 |
3.1.3 双乙酸钠单因素抑菌试验 | 第34-35页 |
3.1.4 Nisin、柠檬酸协同抑菌试验 | 第35-37页 |
3.1.5 复合抑菌剂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37-39页 |
3.1.6 复合抑菌剂抑菌能力的验证 | 第39-41页 |
3.2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41-46页 |
3.2.1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pH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2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呼吸强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3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叶绿素的影响 | 第43页 |
3.2.4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PPO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5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Vc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6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感官品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微生物的影响 | 第46-50页 |
3.3.1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菌落总数的影响 | 第46页 |
3.3.2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大肠菌群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霉菌和酵母菌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肠炎沙门氏菌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 清洗液的多次利用 | 第50-59页 |
3.4.1 清洗次数的确定 | 第50-52页 |
3.4.2 清洗液多次利用中存在的交叉污染 | 第52-59页 |
4 讨论 | 第59-64页 |
4.1 复合抑菌剂抑菌浓度的确定 | 第59页 |
4.2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生理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 不同清洗液对鲜切生菜中微生物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 清洗液的多次利用 | 第61-64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