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写表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草莓果实病害防治 | 第12-13页 |
·拮抗酵母菌生物防治的应用现状 | 第13-16页 |
·拮抗酵母菌的特点和种类 | 第13-14页 |
·拮抗酵母菌的来源和筛选 | 第14-15页 |
·拮抗酵母菌在果蔬保鲜方面应用研究 | 第15-16页 |
·拮抗酵母菌生物防治效果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拮抗酵母菌与物理方法联合处理 | 第16页 |
·拮抗酵母菌与化学物质联合处理 | 第16-17页 |
·合使用不同的拮抗菌 | 第17页 |
·拮抗酵母菌的采前应用 | 第17-18页 |
·拮抗酵母菌生防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与病原菌营养或空间竞争 | 第18-19页 |
·直接寄生作用 | 第19页 |
·诱导寄主产生抗病性 | 第19-20页 |
·代谢物质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20页 |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供试果实 | 第22页 |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供试菌株菌悬液制备 | 第22-23页 |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草莓果实采前喷施拮抗酵母菌试验设计 | 第23-28页 |
·拮抗酵母菌喷施浓度试验 | 第23-24页 |
·拈抗酵母菌喷施时间试验 | 第24页 |
·草莓果实品质指标测定 | 第24-26页 |
·草莓果实理化指标测定 | 第26-28页 |
·草莓果实表皮微生物动态 | 第28页 |
·草莓活体上拮抗酵母菌对病原菌的作用 | 第28页 |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挥发性气体对草莓果实贮藏的影响 | 第28-29页 |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挥发性气体测定 | 第29页 |
·GC-MS仪器与操作条件 | 第29页 |
·气体样品制备 | 第29页 |
·数据统计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60页 |
·采前喷施不同浓度拮抗酵母菌对草莓常温贮藏品质影响 | 第30-34页 |
·腐烂指数及商品率变化 | 第30-31页 |
·感官变化 | 第31-32页 |
·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及pH值变化 | 第32-33页 |
·色差变化 | 第33-34页 |
·采前拮抗酵母菌喷施时间对草莓冷藏期间品质影响 | 第34-44页 |
·冷藏结束外观变化 | 第34-35页 |
·冷臧期间腐烂指数及商品率变化 | 第35-36页 |
·冷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变化 | 第36-37页 |
·冷藏期间维生素C含量变化 | 第37-38页 |
·冷藏期间pH值变化 | 第38-39页 |
·冷藏期间色差变化 | 第39页 |
·冷藏期间质地参数变化 | 第39-44页 |
·采前拮抗酵母菌喷施时间对草莓冷藏期间抗性诱导 | 第44-50页 |
·冷藏期间POD活性变化 | 第44-45页 |
·冷藏期间SOD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冷藏期间CAT活性变化 | 第46-47页 |
·冷藏期间PPO活性变化 | 第47页 |
·冷藏期间APX活性变化 | 第47-48页 |
·冷藏期间PAL活性变化 | 第48-49页 |
·冷藏期间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 | 第49-50页 |
·冷藏期间丙二醛变化 | 第50页 |
·采前不同时间喷施拮抗酵母菌草莓果实表皮微生物动态 | 第50-52页 |
·扫描电镜(SEM)观察拈抗酵母菌与病原菌的相互作用 | 第52-54页 |
·拮抗酵母菌挥发性气体对草莓果实贮藏影响 | 第54-56页 |
·草莓果实外观变化 | 第54-55页 |
·草莓果实失重率和腐烂指数变化 | 第55页 |
·草莓果实色差变化 | 第55-56页 |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结果 | 第56-60页 |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与灰葡萄孢霉共培养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 第57-60页 |
4 讨论 | 第60-66页 |
·拮抗酵母菌采前喷施对草莓常温贮藏品质影响 | 第60-61页 |
·拮抗酵母菌采前喷施对草莓冷藏间品质影响及表皮微生物动态 | 第61-62页 |
·拮抗酵母菌采前喷施对草莓冷藏间抗性诱导 | 第62-63页 |
·SEM观察拮抗酵母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 | 第63页 |
·葡萄有孢汉逊酵母挥发性气体对草莓贮藏影响及气体成分 | 第63-6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