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插图和表格清单 | 第14-15页 |
缩略词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引言 | 第17-18页 |
1 各种分析技术在植源性农产品溯源和鉴别中应用进展 | 第18-20页 |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农产品溯源和鉴别中应用进展 | 第18-19页 |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农产品溯源和鉴别中应用进展 | 第19页 |
·矿质元素分析技术在农产品溯源中应用进展 | 第19-20页 |
2 数据处理和判别模型 | 第20-23页 |
·光谱数据预处理技术 | 第20-21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21页 |
·判别分析 | 第21-22页 |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 第22页 |
·径向基人工神经网络 | 第22页 |
·支持向量机 | 第22-23页 |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23页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3-29页 |
·近红外光谱在茶叶产地溯源和组分预测中的进展 | 第23-24页 |
·稳定同位素和矿质元素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的应用进展 | 第24页 |
·近红外光谱在蜂蜜掺假中的应用进展 | 第24页 |
·稳定同位素在蜂蜜掺假和产地溯源中的进展 | 第24-26页 |
·近红外光谱在花生组分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 第26页 |
·重金属污染水稻和转基因水稻检测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杭白菊产地溯源研究进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茶叶种类鉴别和原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 第29-51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30-31页 |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31页 |
·稳定同位素测定 | 第31-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2-49页 |
·不同发酵类型茶叶的近红外光谱鉴别 | 第32-37页 |
·中国绿茶的原产地近红外鉴别 | 第37-43页 |
·浙江龙井和西湖龙井茶的近红外光谱鉴别 | 第43-45页 |
·中国茶叶的稳定同位素(碳和氮)鉴别技术 | 第45-49页 |
3 结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花生原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 第51-57页 |
引言 | 第5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51-52页 |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52页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主成分分析结合线性判别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和k最近邻分析 | 第52-53页 |
·小波转换结合线性判别分析、贝叶斯判别分析和k最近邻分析 | 第53-56页 |
3 结论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矿质元素技术在杭白菊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 第57-67页 |
引言 | 第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0页 |
·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57-59页 |
·ICP-MS元素含量测定 | 第59页 |
·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杭白菊矿质元素含量统计分析 | 第60-61页 |
·杭白菊原产地与异地判别分析 | 第61-63页 |
·杭白菊原产地不同产区判别分析 | 第63-66页 |
3 结论 | 第66-67页 |
第五章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转基因水稻和水稻重金属污染鉴别中的应用 | 第67-76页 |
引言 | 第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69页 |
·水稻转基因步骤 | 第67-68页 |
·重金属污染土配置与水稻种植 | 第68页 |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68页 |
·数据处理 | 第68-69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69-75页 |
·近红外光谱在转基因水稻识别中的应用 | 第69-72页 |
·近红外光谱在重金属污染水稻叶片应用 | 第72-75页 |
3 结论 | 第75-76页 |
第六章 近红外光谱和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蜂蜜掺假中的应用 | 第76-87页 |
引言 | 第7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6-79页 |
·样品收集与处理 | 第76页 |
·掺假样品集建立 | 第76-77页 |
·近红外光谱采集 | 第77-78页 |
·碳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78页 |
·数据处理 | 第78-79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中国市场蜂蜜的碳稳定同位素和近红外光谱鉴别技术研究 | 第79-82页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和模式识别的蜂蜜掺假鉴别模型 | 第82-86页 |
3 结论 | 第86-87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1 全文结论 | 第87-88页 |
2 创新之处 | 第88页 |
3 展望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9页 |
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