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山核桃油脂氧化稳定性及其对小鼠脂质代谢调控的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24页
    1.1 山核桃简介第16-17页
    1.2 山核桃油的研究现状第17-20页
        1.2.1 山核桃油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2 山核桃油的生物活性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 抗氧化剂的研究现状第20-22页
        1.3.1 天然抗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化剂简介第20页
        1.3.2 天然和合成抗氧化剂的结构分析研究现状第20-22页
    1.4 课题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2-24页
        1.4.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2-23页
        1.4.2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山核桃油的基本特性及微胶囊化的氧化稳定性第24-42页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第24-25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24页
        2.1.2 主要仪器设备第24-25页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25-31页
        2.2.1 山核桃油脂理化指标的测定第25-26页
        2.2.2 山核桃油脂肪酸组成分析第26页
        2.2.3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第26页
        2.2.4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效果评定第26-27页
        2.2.5 山核桃油微胶囊性质测定第27页
        2.2.6 山核桃油微胶囊工艺流程第27-28页
        2.2.7 山核桃油微胶囊单因素试验第28-30页
        2.2.8 山核桃油微胶囊响应面法优化第30-31页
        2.2.9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烘箱加速实验第31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1-41页
        2.3.1 山核桃油油理化性质结果第31页
        2.3.2 山核桃油脂肪酸组分和含量的测定第31-32页
        2.3.3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结果分析第32-35页
        2.3.4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回归方程第35页
        2.3.5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方差分析第35-36页
        2.3.6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响应曲面分析第36-39页
        2.3.7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最优组合确定第39页
        2.3.8 山核桃油微胶囊微胶囊性质测定结果第39-40页
        2.3.9 山核桃油微胶囊化烘箱法氧化加速实验结果第40-41页
    2.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天然多酚对山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第42-51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43页
        3.1.1 材料与试剂第43页
        3.1.2 主要仪器设备第43页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43-44页
        3.2.1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第43页
        3.2.2 还原力的测定第43-44页
        3.2.3 氧化稳定性实验第44页
    3.3 统计分析第44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4-49页
        3.4.1 多酚体外 DPPH 清除活性第44-45页
        3.4.2 多酚体外总还原力的测定第45-46页
        3.4.3 多酚对山核桃油氧化稳定性第46-49页
    3.5 讨论第49-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山核桃油对小鼠脂质代谢的调控第51-59页
    4.1 材料和仪器第51-52页
        4.1.1 样品的制备第51页
        4.1.2 动物第51页
        4.1.3 实验饮食第51-52页
    4.2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52页
        4.2.1 组织收集第52页
        4.2.2 血清的各项指标测定第52页
        4.2.3 肝脏的各项指标测定第52页
        4.2.4 统计分析第52页
    4.3 结果第52-57页
        4.3.1 小鼠体重变化第52-53页
        4.3.2 山核桃油对小鼠血浆瘦素、胰岛素和脂联素浓度的影响第53-54页
        4.3.3 山核桃油对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第54-55页
        4.3.4 山核桃油对小鼠体内血液和肝脏TC,TG,HDL,LDL的影响第55-57页
    4.4 讨论第57页
    4.5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5.1 结论第59页
    5.2 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酸热法和微波预处理—酶法制备山药抗性糊精及其特性研究
下一篇:植源型发酵乳品质、生物活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