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3.1 西方学者中介语理论 | 第14-15页 |
1.3.2 中国学者 | 第15-19页 |
1.3.3 泰国学者 | 第19-20页 |
1.4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功能 | 第21-32页 |
1.1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在句子中的主要成分 | 第21-27页 |
1.1.1 “差点儿”充当句子成分 | 第21-22页 |
1.1.2 “差点儿没”充当句子成分 | 第22-23页 |
1.1.3 “差点儿”的结构形式 | 第23-25页 |
1.1.4 “差点儿没”的结构形式 | 第25-27页 |
1.2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功能差别与语法特征 | 第27-30页 |
1.2.1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功能差别 | 第27-29页 |
1.2.2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语法特征 | 第29-30页 |
1.3 羡余现象与对外汉语教学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泰语语法中否定形式的特征 | 第32-42页 |
2.1 泰语中的否定副词“(?)”的功能 | 第32-33页 |
2.2 泰语和汉语中的停顿特征与作用 | 第33-36页 |
2.2.1 泰语中的停顿 | 第33-34页 |
2.2.2 汉语中的停顿 | 第34-36页 |
2.3 “差点儿”与“差点儿没”在泰语和汉语的句式结构比较 | 第36-38页 |
2.3.1 泰汉比较 | 第36-38页 |
2.4 母语翻译的意义干扰 | 第38-42页 |
第三章 考察泰国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情况的调查与结果 | 第42-63页 |
3.1 调查的基本内容 | 第42-45页 |
3.1.1 调查的目的 | 第42页 |
3.1.2 调查问卷的内容及形式 | 第42-43页 |
3.1.3 调查问卷的方法 | 第43页 |
3.1.4 调查对象 | 第43-44页 |
3.1.5 问卷调查的被试者情况 | 第44-45页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5-59页 |
3.2.1 选择填空题部分 | 第45-48页 |
3.2.3 选择题部分 | 第48-50页 |
3.2.4 汉泰翻译部分与结果 | 第50-59页 |
A.汉泰翻译部分 | 第50-53页 |
B. 泰汉翻译部分 | 第53-55页 |
C. 造句部分 | 第55-59页 |
3.3 调查的偏误结果与原因 | 第59-60页 |
3.4 使用“差点儿”与“差点儿没”教案解决泰国学生的难点 | 第60-63页 |
3.4.1 设计“差点儿”与“差点儿没”的补充教学 | 第60-63页 |
第四章 结语 | 第63-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后记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
作者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