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形象文学传播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7-8页 |
二、前人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第一章 曹操诗文对自我形象的传播 | 第11-33页 |
第一节 曹操致力诗文创作的内在原因 | 第11-19页 |
一、以文学感召天下文士 | 第11-13页 |
二、以高品疏离庸俗凡士 | 第13-16页 |
三、以立言弥补德行之亏 | 第16-19页 |
第二节 曹操构建的诗文形象符号 | 第19-31页 |
一、具有典范意义的周公形象 | 第19-23页 |
二、具有高远视界的英雄形象 | 第23-28页 |
三、具有济世胸怀的儒士形象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形象传播 | 第33-51页 |
第一节 《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 | 第33-36页 |
一、“魏武”称谓与负面内容的矛盾 | 第34页 |
二、英雄能力与卑琐为人的反差 | 第34-36页 |
第二节 唐代诗文中的曹操形象 | 第36-40页 |
一、“魏武草创争天禄”——唐人对曹操功业的肯定 | 第36-39页 |
二、“铜雀春深锁二乔”——道德批判与宫怨寄托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宋元文学中的曹操形象 | 第40-45页 |
一、否定性称谓的普遍 | 第41-42页 |
二、功业不再是评价曹操的砝码 | 第42-43页 |
三、形象从中心人物到边缘人物的转移 | 第43-45页 |
第四节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 第45-50页 |
一、作为刘备形象的反面存在 | 第46-48页 |
二、“雄”与“奸”的完美结合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曹操形象文学传播成因理析 | 第51-57页 |
第一节 正统观念对曹操形象传播的影响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曹操诗文对后世负面传播的抵抗作用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