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第7页 |
二、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0页 |
四、章节安排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2-19页 |
一、“整体艺术”观形成前的意大利歌剧 | 第13-16页 |
(一)佛罗伦萨、罗马——兴起之地 | 第13-14页 |
(二)威尼斯、那不勒斯——堕落之源 | 第14-15页 |
(三)改革——无法改变的歌剧本质 | 第15-16页 |
(四)意大利喜歌剧 | 第16页 |
二、“整体艺术”观形成之前的法国歌剧 | 第16-19页 |
(一)浮华——芭蕾风格 | 第16-17页 |
(二)法国喜歌剧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瓦格纳的“整体艺术”观 | 第19-32页 |
一、瓦格纳“整体艺术”观的形成 | 第19-25页 |
(一)革命者 | 第19-20页 |
(二)未来的艺术 | 第20-22页 |
(三)“整体艺术”观实现的条件——作曲家与诗人的合作 | 第22-25页 |
1.作曲家支配歌剧的缺陷 | 第22-23页 |
2.诗人的作用 | 第23-25页 |
二、“整体艺术”观在瓦格纳乐剧中的体现 | 第25-32页 |
(一)贯彻戏剧中心理念 | 第25-28页 |
1.诗、乐、舞的共鸣 | 第25-26页 |
2.建筑、雕塑、绘画的共荣 | 第26-28页 |
(二)管弦乐队参与戏剧表达的手段 | 第28-32页 |
1.主导动机的戏剧提示效果 | 第28-30页 |
2.无终旋律的连贯性效果 | 第30-32页 |
第三章“整体艺术”观影响下的音乐剧 | 第32-46页 |
一、音乐剧的整体性探索 | 第32-38页 |
(一)《黑钩子》——杂乱的歌舞形态 | 第32-33页 |
(二)开始学习歌剧 | 第33-34页 |
(三)《演出船》—— 走向歌剧的反方向 | 第34页 |
(四)《俄克拉荷马》——戏剧成为核心 | 第34-35页 |
(五)《西区故事》——“整体艺术”性的体现 | 第35-36页 |
(六)世界四大音乐剧——集大成之作 | 第36-38页 |
二、音乐剧中的“整体艺术”元素分析 | 第38-46页 |
(一)音乐与戏剧关系的再认知 | 第39-40页 |
(二)诗人的文学性价值追求 | 第40-41页 |
(三)实现“整体艺术”的音乐创作方式 | 第41-43页 |
1.音乐剧的结构布置 | 第41-42页 |
2.新的乐队编制 | 第42页 |
3.主导动机影响 | 第42-43页 |
(四)舞蹈艺术的戏剧表现力 | 第43-44页 |
(五)现代化舞美的装饰性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