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胴体分级模型与分级评定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4页 |
| ·国内外羊胴体分级标准 | 第13-17页 |
| ·美国羊胴体分级标准 | 第13-14页 |
| ·新西兰羊肉分级标准 | 第14-15页 |
| ·澳大利亚羊肉分级标准 | 第15-16页 |
| ·我国羊胴体分级相关标准 | 第16-17页 |
| ·羊胴体分级评定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羊胴体分级指标研究现状 | 第17页 |
| ·羊胴体分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基础知识 | 第19-20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常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 | 第20-21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的优势和意义 | 第21页 |
|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肉品上的应用 | 第21-22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2-2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羊胴体人工产量分级模型的建立 | 第24-33页 |
| ·前言 | 第2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试验仪器 | 第24页 |
| ·试验设计 | 第24-25页 |
| ·胴体性状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 ·统计软件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羊肉产量分级 | 第26-27页 |
| ·产量分级指标的筛选 | 第27-29页 |
| ·产量分级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 ·结论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羊胴体近红外产量分级模型的建立 | 第33-41页 |
| ·前言 | 第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 ·试验仪器 | 第33-34页 |
| ·试验方法 | 第34页 |
|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 ·统计软件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肋肉厚度数据分析 | 第34页 |
| ·光谱分析 | 第34-36页 |
| ·肋肉厚度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 ·近红外产量分级模型的确立 | 第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羊胴体质量分级指标测量方法的确定 | 第41-54页 |
| ·前言 | 第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试验材料 | 第41页 |
| ·试验仪器 | 第41-42页 |
| ·试验方法 | 第42页 |
| ·肌肉颜色感官评定方法 | 第42-43页 |
| ·软件分析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3页 |
| ·眼肌面积计算公式的确定 | 第43-44页 |
| ·肌肉、脂肪颜色标准板的制定 | 第44-49页 |
| ·大理石花纹标准板的制定 | 第49-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羊胴体质量分级图示的建立 | 第54-62页 |
| ·前言 | 第54页 |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 ·试验仪器 | 第54页 |
| ·羊胴体感官评定方法 | 第54页 |
| ·试验设计 | 第54-55页 |
| ·企业调研表设计 | 第55页 |
| ·软件分析 | 第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 ·羊胴体质量分级指标的筛选 | 第55-57页 |
| ·质量分级指标级别的划分 | 第57-58页 |
| ·羊胴体质量分级图示的建立 | 第58-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创新点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附录 | 第70-81页 |
| 附表1: 征集产量分级指标的公司信息汇总 | 第70-72页 |
| 附表2: 筛选分级指标的公司信息汇总 | 第72-73页 |
| 附表3: 《羊肉等级规格评定方法》 | 第73-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个人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