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41页 |
1 乳酸菌概况及其应用前景 | 第17页 |
2 乳酸菌细菌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2.1 乳酸菌细菌素的分类 | 第18页 |
2.2 乳酸菌细菌素的合成及分泌 | 第18-20页 |
2.3 乳酸菌细菌素的作用机制 | 第20-21页 |
2.4 乳酸菌细菌素的应用 | 第21-23页 |
3 蛋白组学及其研究策略 | 第23-25页 |
4 蛋白质组学的分离技术 | 第25-28页 |
4.1 基于凝胶系统的分离技术 | 第25-26页 |
4.2 基于非凝胶系统的分离技术 | 第26-28页 |
5 蛋白质组学的鉴定技术 | 第28-33页 |
5.1 质谱仪的基本构造 | 第28-31页 |
5.2 串联质谱仪 | 第31-32页 |
5.3 基于质谱信息的蛋白质鉴定技术 | 第32-33页 |
6 蛋白质组学的定量技术 | 第33-36页 |
6.1 体内代谢标定 | 第34页 |
6.2 体外化学标定 | 第34-36页 |
7 蛋白质组学在乳酸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9页 |
7.1 乳酸菌二维凝胶电泳参考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 第36页 |
7.2 蛋白质组学在乳酸菌逆境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9页 |
7.2.1 蛋白质组学在乳酸菌热应激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页 |
7.2.2 蛋白质组学在乳酸菌冷应激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37-38页 |
7.2.3 蛋白质组学在乳酸菌酸应激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8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9-41页 |
第二章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 | 第41-54页 |
1 引言 | 第41页 |
2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2.1 实验试剂、设备与耗材 | 第41-43页 |
3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3.1 水产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43-44页 |
3.2 乳酸菌的初步筛选与保存 | 第44页 |
3.3 琼脂扩散法检测乳酸菌抗菌活性 | 第44-45页 |
3.4 乳酸菌生长动力学 | 第45-46页 |
3.5 统计分析 | 第46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4.1 水产品中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 | 第46-47页 |
4.2 产细菌素乳酸菌的选用 | 第47-49页 |
4.3 乳酸菌生长动力学分析 | 第49-53页 |
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三章 食品模拟基质中产细菌素乳酸菌的抗李斯特菌活性评价 | 第54-71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实验材料 | 第54-56页 |
2.1 实验试剂、设备与耗材 | 第55-56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3.1 接种菌株的准备 | 第56页 |
3.2 李斯特菌挑战性实验 | 第56-57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57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57-69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57-58页 |
4.2 食品基质的选择 | 第58-60页 |
4.3 李斯特菌挑战性实验 | 第60-6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液相等电聚焦分离技术用于乳酸乳球菌蛋白质的分级与鉴定 | 第71-91页 |
1 引言 | 第71页 |
2 实验材料 | 第71-74页 |
2.1 实验试剂、设备与耗材 | 第71-74页 |
3 实验方法 | 第74-79页 |
3.1 乳酸菌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 第74-75页 |
3.2 蛋白质的定量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75-76页 |
3.3 蛋白质的溶液酶切反应 | 第76页 |
3.4 液相等电聚焦分离对多肽的预分级 | 第76-77页 |
3.5 多肽馏分的脱盐净化 | 第77-78页 |
3.6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第78-79页 |
3.7 质谱数据的数据库检索 | 第79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79-89页 |
4.1 乳酸菌蛋白质组制备方法的建立 | 第79-81页 |
4.2 液相等电聚焦技术用于乳酸乳球菌蛋白质的分级与鉴定 | 第81-83页 |
4.3 液相等电聚焦分离效果的考察 | 第83-8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果蔬冷藏逆境下乳酸乳球菌的蛋白质组学定量分析 | 第91-109页 |
2 实验材料 | 第91-92页 |
2.1 实验试剂、设备与耗材 | 第91-9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92-95页 |
3.1 乳酸菌细胞的收集 | 第92页 |
3.2 乳酸菌蛋白质的制备 | 第92页 |
3.3 蛋白质的定量与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92页 |
3.4 蛋白质的溶液酶切反应 | 第92页 |
3.5 多肽的稳定同位素双甲基化标记 | 第92-93页 |
3.6 液相等电聚焦分离对三重标记多肽的预分级 | 第93页 |
3.7 三重标记多肽馏分的脱盐净化 | 第93页 |
3.8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 第93-94页 |
3.9 质谱数据的数据库检索 | 第94页 |
3.10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4页 |
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94-95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8页 |
4.1 乳酸乳球菌的蛋白质组定量分析 | 第95-96页 |
4.2 乳酸乳球菌在蔬菜基质中显著调节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第96-100页 |
4.3 乳酸乳球菌在蔬菜基质中显著调节蛋白质的生物功能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4.4 乳酸乳球菌在水果基质中显著调节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第101-106页 |
4.5 乳酸乳球菌在水果基质中显著调节蛋白质的生物功能性分析 | 第106-108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乳酸乳球菌显著调节蛋白质的功能解析 | 第109-145页 |
1 引言 | 第109页 |
2 实验材料 | 第109页 |
3 实验方法 | 第109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09-142页 |
4.1 乳酸乳球菌显著调节蛋白质的功能分类 | 第109-110页 |
4.2 应激蛋白 | 第110-118页 |
4.3 遗传信息传递系统参与蛋白 | 第118-125页 |
4.4 细胞被膜和细胞进程蛋白 | 第125-132页 |
4.5 碳水化合物与能量代谢蛋白 | 第132-137页 |
4.6 氨基酸和蛋白质代谢蛋白 | 第137-142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42-145页 |
第七章 蛋白质组学解析乳酸乳球菌的逆境应答机制 | 第145-162页 |
1 引言 | 第145页 |
2 实验材料 | 第145页 |
3 实验方法 | 第145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145-161页 |
4.1 乳酸乳球菌在果蔬冷藏逆境下的蛋白质组学定量研究 | 第145-148页 |
4.2 乳酸乳球菌应激蛋白质在冷藏逆境期间的共同表达 | 第148-152页 |
4.3 乳酸乳球菌营养吸收和基本代谢蛋白质在果蔬基质中的异同表达 | 第152-155页 |
4.4 产细菌素相关蛋白质的鉴定及其质谱数据的挖掘 | 第155-161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八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162-166页 |
1 结论 | 第162-164页 |
2 创新点 | 第164页 |
3 展望 | 第164-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6页 |
附录一 | 第186-197页 |
附录二 | 第197-201页 |
附录三 | 第201-203页 |
附录四 | 第203-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第206-208页 |
致谢 | 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