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6-14页 |
1.1 介词“从”本体研究综述 | 第6-9页 |
1.2 汉语和印尼语的对比研究综述 | 第9页 |
1.3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介词“从”及其相关介词的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4 小结 | 第11-12页 |
1.5 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2-14页 |
2 语义功能对比 | 第14-22页 |
2.1 标准选择和义项对比 | 第14-17页 |
2.2 对称性语义功能的认知对比 | 第17-19页 |
2.3 非对称性语义功能的认知对比 | 第19-22页 |
3 句法功能对比 | 第22-31页 |
3.1 句法结构对比 | 第22-27页 |
3.2 句法成分对比 | 第27-31页 |
4 语用功能对比 | 第31-35页 |
4.1 介词的隐现功能对比 | 第31-32页 |
4.2 结构前置、结构后置功能对比 | 第32-33页 |
4.3 话题标记功能对比 | 第33-35页 |
5 偏误类型分析 | 第35-53页 |
5.1 介词“从”的误加 | 第35-36页 |
5.2 介词“从”的误用 | 第36-41页 |
5.3 成分残缺 | 第41-44页 |
5.4 成分赘余 | 第44-45页 |
5.5 错序 | 第45-48页 |
5.6 搭配不当 | 第48-50页 |
5.7 多种偏误类型 | 第50-52页 |
5.8 小结 | 第52-53页 |
6 偏误类型统计 | 第53-57页 |
6.1 偏误类型比例总体分布情况 | 第53页 |
6.2 不同水平阶段各偏误类型分布情况 | 第53-54页 |
6.3 不同水平阶段具体偏误小类比例分布情况 | 第54-57页 |
7 教学建议 | 第57-59页 |
7.1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 第57页 |
7.2 正确划定教学重难点 | 第57-58页 |
7.3 少用翻译法,多用意象图示教学法 | 第58-59页 |
8 结语 | 第59-61页 |
8.1 论文创新点 | 第59-60页 |
8.2 论文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