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修编及发展特点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2 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自主性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自主性的结构研究 | 第13-16页 |
| ·国外学者的观点 | 第13-15页 |
| ·国内学者的观点 | 第15-16页 |
| ·教师自主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教师自主性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 ·教师自主性的测量工具 | 第17页 |
|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19页 |
| 3 研究构想 | 第19-2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 ·概念界定 | 第19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4 研究一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修编 | 第21-33页 |
| ·问卷修编的缘由 | 第21页 |
| ·问卷维度的重构 | 第21-23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3-28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 ·研究材料 | 第24页 |
| ·研究程序 | 第24-25页 |
| ·统计工具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修编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 ·研究对象 | 第28-29页 |
| ·统计工具 | 第29页 |
| ·验证性因素分析得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5 研究二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发展特点研究 | 第33-4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研究对象 | 第33页 |
| ·研究材料 | 第33页 |
| ·统计工具 | 第33页 |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各因子水平分析 | 第33-34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年龄差异 | 第34-35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性别差异 | 第35-36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的任教学段差异 | 第36-37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历差异 | 第37-38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校性质差异 | 第38-39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校地域差异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6 总讨论 | 第41-48页 |
| ·关于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修编 | 第41-43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编制方法 | 第41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结构的完善 | 第41-42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42-43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发展特点 | 第43-46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发展的总体状况 | 第43-44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年龄特点 | 第44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性别差异 | 第44-45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任教学段差异 | 第45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历差异 | 第45-46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校类型差异 | 第46页 |
| ·中小学教师自主性的学校区域分析 | 第46页 |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第46-47页 |
| ·本研究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 第47-48页 |
| 7 总结论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附录 | 第52-60页 |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