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浸入式教学在预科汉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一) 关于留学生预科模式的研究 | 第12页 |
(二) 关于听说课教学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 关于浸入式教学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本文案例来源说明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预科听说课的现状分析 | 第16-20页 |
一、预科听说课的教学目标 | 第16-17页 |
二、预科听说课教材的分析 | 第17页 |
(一) 教材版本 | 第17页 |
(二) 教材问题 | 第17页 |
三、预科听说课教学对象的分析 | 第17-20页 |
(一) 预科学生的学习状态 | 第17-18页 |
(二) 预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需求 | 第18-19页 |
(三) 预科学生的心理状态 | 第19页 |
(四) 其他 | 第19-20页 |
第三章 浸入式教学与双浸入式教学的概念 | 第20-22页 |
一、浸入式教学 | 第20-21页 |
(一) 浸入式教学的起源 | 第20页 |
(二) 浸入式教学的实施及效果 | 第20页 |
(三) 浸入式教学的原理 | 第20-21页 |
二、双浸入式教学 | 第21-22页 |
(一) 双浸入式教学的含义 | 第21页 |
(二) 双浸入式教学的可行性依据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双浸入式教学的理论支持 | 第22-25页 |
一、语言学基础 | 第22-23页 |
(一)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 第22页 |
(二) 斯万的输出假设理论 | 第22-23页 |
(三) 韩礼德的功能主义语言学 | 第23页 |
二、教育学基础 | 第23-24页 |
(一) 文化教育学 | 第23页 |
(二) 比较教育学 | 第23-24页 |
三、心理学基础 | 第24-25页 |
(一) 认知心理学 | 第24页 |
(二) 跨文化心理学 | 第24-25页 |
第五章 双浸入式教学在预科听说课中的应用 | 第25-33页 |
一、观察与访谈 | 第25-26页 |
(一) 观察 | 第25-26页 |
(二) 访谈 | 第26页 |
二、总结 | 第26-27页 |
三、双浸入式教学在预科听说课中应用的原则 | 第27-28页 |
(一) 汉语为唯一交流语言 | 第27页 |
(二) 淡化国别意识 | 第27页 |
(三) 渗入文化知识 | 第27页 |
(四) 结合社交实践 | 第27页 |
(五) 认知与学习同步 | 第27-28页 |
四、双浸入式教学应用于预科听说课的优势 | 第28页 |
(一) 最优的语言文化环境 | 第28页 |
(二) "三最"课程 | 第28页 |
(三) 最多的实践机会 | 第28页 |
五、双浸入式教学在不同时期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第28-29页 |
(一) 在预科初期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第28-29页 |
(二) 在预科中期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 第29页 |
六、双浸入教学在预科听说课中应用的方法 | 第29-33页 |
(一) 把中国文化设计进正音练习 | 第29-30页 |
(二) 坚持使用汉语和富含中国文化的素材 | 第30-31页 |
(三) 用文化将"被动答问"变为"积极展示" | 第31页 |
(四) 让文化成为语言学习的催化剂 | 第31-32页 |
(五) 实践式作业辅助课后时间"双浸入" | 第32-33页 |
第六章 有关双浸入式教学外力的几点设想 | 第33-35页 |
一、关于外力设想的说明 | 第33页 |
二、外力的几点设想 | 第33-3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5-36页 |
一、结论 | 第35页 |
二、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