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一、 源起 | 第8-9页 |
二、 现状 | 第9-10页 |
三、 研究的原因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一、 经验总结法 | 第11-12页 |
二、 观察法 | 第12页 |
三、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四、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3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 | 第15-19页 |
第一节 非语言因素概述 | 第15-16页 |
一、 非语言因素的定义 | 第15页 |
二、 非语言因素的分类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的类型 | 第16-17页 |
第三节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 第17-19页 |
一、 组织课堂教学,维持课堂秩序 | 第17-18页 |
二、 营造课堂氛围,增强感染力 | 第18页 |
三、 提供教学技巧,优化课堂教学 | 第18页 |
四、 避免文化冲突,促进教学完成 | 第18页 |
五、 树立教师形象,沟通学生心灵。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非语言因素的应用 | 第19-42页 |
第一节 体态因素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第19-27页 |
一、 面部表情 | 第19-21页 |
二、 眼神 | 第21-22页 |
三、 头势 | 第22-23页 |
四、 手势 | 第23-24页 |
五、 姿势 | 第24-25页 |
六、 触摸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副语言因素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第27-30页 |
一、 非语义声音 | 第27-28页 |
二、 沉默 | 第28-29页 |
三、 话轮转接 | 第29-30页 |
第三节 客体因素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一、 衣着打扮 | 第30-31页 |
二、 个人物品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环境因素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第32-36页 |
一、 室内装修 | 第32-33页 |
二、 座位安排 | 第33-34页 |
三、 时间 | 第34页 |
四、 空间 | 第34-36页 |
第五节 其他非语言因素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 第36-42页 |
一、 教具 | 第36-39页 |
二、 笔迹 | 第39-40页 |
三、 符号 | 第40-42页 |
第三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非语言因素应用的原则 | 第42-46页 |
第一节 准确原则 | 第42页 |
第二节 实效原则 | 第42-43页 |
第三节 量化原则 | 第43-44页 |
第四节 联系原则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文化敏感原则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非语言因素应用的条件 | 第46-50页 |
第一节 教师课前充分的准备 | 第46-47页 |
第二节 教师自身的素质 | 第47-48页 |
第三节 情感教育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