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9页 |
1.5 研究对象与语料来源 | 第19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5.2 语料来源 | 第19页 |
1.6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6.1 国内的研究 | 第19-21页 |
1.6.1.1 词汇层面上的研究 | 第19-20页 |
1.6.1.2 句法层面上的研究 | 第20-21页 |
1.6.2 国外的研究 | 第21-23页 |
1.6.2.1 句法层面上的研究 | 第21-22页 |
1.6.2.2 语篇层面上的研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词汇层面上的偏误 | 第23-51页 |
2.1 搭配不当 | 第24-29页 |
2.1.1 动宾搭配不当 | 第25-26页 |
2.1.2 主谓搭配偏误 | 第26-27页 |
2.1.3 定中搭配不当 | 第27-28页 |
2.1.4 关联词搭配偏误 | 第28-29页 |
2.2 词性混淆 | 第29-34页 |
2.2.1 名词误用为形容词 | 第30页 |
2.2.2 名词误用为动词 | 第30-32页 |
2.2.3 动词误用为形容词 | 第32-33页 |
2.2.4 动词误用为名词 | 第33-34页 |
2.3 近义词的偏误 | 第34-41页 |
2.3.1 忽略范围的大小而造成的偏误 | 第34-37页 |
2.3.2 忽略词义程度轻重而造成的偏误 | 第37-38页 |
2.3.3 忽略语体色彩不同而造成的偏误 | 第38-40页 |
2.3.4 词义的侧重不同而造成的偏误 | 第40-41页 |
2.4 遗漏 | 第41-44页 |
2.4.1 量词遗漏 | 第41-42页 |
2.4.2 动词“是”的遗漏 | 第42页 |
2.4.3 副词遗漏 | 第42-43页 |
2.4.4 意义比较“虚”的成分被遗漏 | 第43页 |
2.4.5 需要重复的成分被遗漏 | 第43-44页 |
2.5 错序 | 第44-47页 |
2.5.1 充当状语的成分错序 | 第44-46页 |
2.5.2 充当定语成分错序 | 第46-47页 |
2.6 其他方面的偏误 | 第47-51页 |
2.6.1 生搬硬套、简单对应 | 第47-49页 |
2.6.2 多词或缺词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句法层面上的偏误 | 第51-105页 |
3.1 句子成分的偏误 | 第51-85页 |
3.1.1 定语层面上的偏误 | 第51-61页 |
3.1.1.1 定语成分多余 | 第52-54页 |
3.1.1.2 定语成分残缺 | 第54-55页 |
3.1.1.3 定语与中心语的顺序偏误 | 第55-59页 |
3.1.1.4 多层定语顺序的偏误 | 第59-61页 |
3.1.2 状语层面上的偏误 | 第61-69页 |
3.1.2.1 时间名词或名词作状语的偏误 | 第62-63页 |
3.1.2.2 形容词作状语的偏误 | 第63页 |
3.1.2.3 副词作状语的偏误 | 第63-65页 |
3.1.2.4 动词作状语的偏误 | 第65-67页 |
3.1.2.5 含有两个时间或地点状语的排列偏误 | 第67页 |
3.1.2.6 多层状语顺序的偏误 | 第67-69页 |
3.1.3 补语层面上的偏误 | 第69-80页 |
3.1.3.1 趋向补语的偏误 | 第70-74页 |
3.1.3.2 结果补语的偏误 | 第74-78页 |
3.1.3.3 时量补语的偏误 | 第78-80页 |
3.1.4 疑问句层面上的偏误 | 第80-85页 |
3.1.4.1 疑问句中的语序偏误 | 第80-81页 |
3.1.4.2 语气助词“吗”的残缺 | 第81-83页 |
3.1.4.3 误用疑问代词 | 第83-84页 |
3.1.4.4 误代疑问词 | 第84页 |
3.1.4.5 选择疑问句的偏误 | 第84-85页 |
3.2 句式偏误 | 第85-105页 |
3.2.1 “是......的”句式的偏误 | 第85-87页 |
3.2.1.1 漏用“是”或“的”的偏误 | 第85-86页 |
3.2.1.2 误用“是......的”句式而造成的偏误 | 第86-87页 |
3.2.1.3 多用“是”、“的”或“是......的”的偏误 | 第87页 |
3.2.2 比较句的偏误 | 第87-96页 |
3.2.2.1 充当比较值的词语误用 | 第88-91页 |
3.2.2.2 程度副词在比较句中的误用 | 第91-93页 |
3.2.2.3 比较值补语多余 | 第93页 |
3.2.2.4 否定副词“不“的误用 | 第93-94页 |
3.2.2.5 比较句中的成分错序 | 第94-96页 |
3.2.3 “被”字句的偏误 | 第96-105页 |
3.2.3.1 遗漏偏误 | 第97-99页 |
3.2.3.2 错序偏误 | 第99-101页 |
3.2.3.3 误用偏误 | 第101-103页 |
3.2.3.4 误加某些成分 | 第103-105页 |
第四章 语篇层面上的偏误 | 第105-129页 |
4.1 指称偏误 | 第105-113页 |
4.1.1 零式指称偏误 | 第106-108页 |
4.1.1.1 误用代词代替零式指称 | 第106-107页 |
4.1.1.2 误用名词代替零式指称 | 第107-108页 |
4.1.2 指示照应(指称)偏误 | 第108-110页 |
4.1.2.1 指示照应的误用 | 第108-109页 |
4.1.2.2 指示照应的缺失 | 第109-110页 |
4.1.3 人称照应的偏误 | 第110-113页 |
4.1.3.1 人称照应的误用 | 第110-112页 |
4.1.3.2 人称照应的缺失 | 第112-113页 |
4.2 省略偏误 | 第113-118页 |
4.2.1 名词性省略偏误 | 第114-117页 |
4.2.1.1 主语省略偏误 | 第114-115页 |
4.2.1.2 定语省略偏误 | 第115-116页 |
4.2.1.3 宾语省略的偏误 | 第116-117页 |
4.2.2 动词性省略偏误 | 第117-118页 |
4.3 关联词偏误 | 第118-129页 |
4.3.1 关联词误用 | 第118-123页 |
4.3.1.1 并列类关联词误用 | 第118-121页 |
4.3.1.2 逆转类关联词误用 | 第121页 |
4.3.1.3 因果类关联词误用 | 第121-123页 |
4.3.2 关联词多余 | 第123-125页 |
4.3.2.1 因果类关联词多余 | 第123页 |
4.3.2.2 逆转类关联词多余 | 第123-124页 |
4.3.2.3 其他类关联词多余 | 第124-125页 |
4.3.3 关联词缺失 | 第125-127页 |
4.3.3.1 因果类关联词缺失 | 第125-126页 |
4.3.3.2 并列类关联词缺失 | 第126页 |
4.3.3.3 逆转类关联词缺失 | 第126-127页 |
4.3.4 关联词搭配不当 | 第127-129页 |
第五章 标点符号层面上的偏误 | 第129-145页 |
5.1 书写形式的偏误 | 第130-133页 |
5.1.1 句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第130-131页 |
5.1.2 省略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第131页 |
5.1.3 引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第131-132页 |
5.1.4 分号书写不规范而造成偏误 | 第132-133页 |
5.2 标点符号的误用 | 第133-138页 |
5.2.1 句号的误用 | 第133-135页 |
5.2.1.1 逗号误用成句号 | 第133-134页 |
5.2.1.2 感叹误用成句号 | 第134页 |
5.2.1.3 问号误用成句号 | 第134页 |
5.2.1.4 冒号误用成句号 | 第134-135页 |
5.2.2 逗号的误用 | 第135-136页 |
5.2.2.1 顿号误用成逗号 | 第135页 |
5.2.2.2 句号误用成逗号 | 第135页 |
5.2.2.3 分号误用成逗号 | 第135-136页 |
5.2.2.4 问号误用成逗号 | 第136页 |
5.2.3 顿号的误用 | 第136-137页 |
5.2.3.1 逗号误用成顿号 | 第136页 |
5.2.3.2 句号误用成顿号 | 第136-137页 |
5.2.4 分号的误用 | 第137页 |
5.2.4.1 逗号误用成分号 | 第137页 |
5.2.4.2 句号误用成分号 | 第137页 |
5.2.5 书名号的误用 | 第137-138页 |
5.2.6 感叹号的误用 | 第138页 |
5.3 标点符号的空缺 | 第138-142页 |
5.3.1 逗号的空缺 | 第138-139页 |
5.3.2 冒号的空缺 | 第139-140页 |
5.3.2.1 提示性的话语后面不加冒号 | 第140页 |
5.3.2.2 动词“说”“问”后而不加冒号 | 第140页 |
5.3.3 句号的空缺 | 第140-141页 |
5.3.3.1 遗漏段尾句的句号 | 第140页 |
5.3.3.2 遗漏段中句末的句号 | 第140-141页 |
5.3.4 引号的空缺 | 第141页 |
5.3.4.1 空缺双引号 | 第141页 |
5.3.4.2 空缺右引号 | 第141页 |
5.3.5 顿号的空缺 | 第141-142页 |
5.3.6 书名号的空缺 | 第142页 |
5.4 标点符号的多余 | 第142-145页 |
5.4.1 逗号的多余 | 第142-144页 |
5.4.1.1 出现在连词“和”“以及”“而”之前的逗号 | 第142-143页 |
5.4.1.2 出现在助词“等”和“等等”之前的逗号 | 第143页 |
5.4.1.3 逗号多余的其他情况 | 第143-144页 |
5.4.2 书名号的多余 | 第144页 |
5.4.3 句号的多余 | 第144-145页 |
第六章 阿拉伯学生学习汉语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分析 | 第145-158页 |
6.1 母语负迁移 | 第145-147页 |
6.2 日的语知识负迁移(过度泛化) | 第147-150页 |
6.3 文化因素的负迁移 | 第150-152页 |
6.4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152-155页 |
6.5 学习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 第155-158页 |
6.5.1 汉语教师方面的原因 | 第155页 |
6.5.2 教材方面的影响 | 第155-157页 |
6.5.3 教学方面的影响 | 第157-158页 |
第七章 针对阿拉伯学生汉语学习偏误现象的教学建议和对策 | 第158-164页 |
7.1 对教师提出的建议 | 第158-160页 |
7.1.1 引导学生进行阿汉两种语言系统的对比分析 | 第158-159页 |
7.1.2 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与调动其正迁移 | 第159-160页 |
7.1.3 合理设置课堂教学,营造语言环境 | 第160页 |
7.2 对学生提出的建议 | 第160-161页 |
7.2.1 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汉语语感 | 第160-161页 |
7.2.2 培养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 | 第161页 |
7.3 对教材和教法的策略和建议 | 第161-164页 |
7.3.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161-162页 |
7.3.1.1 要注意教材编写的准确性 | 第162页 |
7.3.1.2 注重教材释义的完整性 | 第162页 |
7.3.2 注意把一些内容纳入到教学中去 | 第162-164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64-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69页 |
致谢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