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和”“与”“及”“以及”本体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和”“与”“及”“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三节 研究理论和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一 研究理论 | 第16-17页 |
二 语料来源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和”“与”“及”“以及”本体的对比研究 | 第20-35页 |
第一节 语义方面的对比研究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句法方面的对比研究 | 第22-32页 |
一 连接成分类型的异同 | 第22-23页 |
二 连接词性的异同 | 第23-25页 |
三 充当句子成分功能的异同 | 第25-28页 |
四 连接成分其他方面的异同 | 第28-32页 |
第三节 语用方面的对比研究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和”“与”“及”“以及”习得情况的调查 | 第35-45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和目的 | 第35-36页 |
一 调查对象 | 第35-36页 |
二 调查目的 | 第36页 |
第二节 调查问卷试题分析 | 第36-39页 |
第三节 调查问卷偏误情况统计 | 第39-45页 |
一 试题偏误率统计 | 第39-41页 |
二 选择、判断、填空三种题型的偏误率对比分析 | 第41-45页 |
第三章 “和”“与”“及”“以及”偏误类型归纳 | 第45-52页 |
第一节 “和”“与”“及”“以及”的偏误归类 | 第45-50页 |
一 误加 | 第45-46页 |
二 误代 | 第46-49页 |
三 遗漏 | 第49-50页 |
四 错序 | 第50页 |
第二节 “和”“与”“及”“以及”的偏误归类分析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和”“与”“及”“以及”偏误原因分析 | 第52-58页 |
第一节 学习者方面 | 第52-55页 |
一 母语负迁移和外语的干扰 | 第52-53页 |
二 目的语负迁移 | 第53-54页 |
三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教材方面 | 第55-56页 |
第三节 教师方面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和”“与”“及”“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第58-62页 |
第一节 教师教学建议 | 第58-59页 |
第二节 教材编写建议 | 第59-60页 |
一 教材注释 | 第59页 |
二 教材编排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学生学习模式建议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一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62-63页 |
二 本文的研究不足之处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66-68页 |
附录B “和”“与”“及”“以及”与“and”的对比分析 | 第68-70页 |
附录C “和”“与”“及”“以及”易错点练习题设计 | 第70-72页 |
个人简历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