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壮侗语语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语法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3.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语法类型学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三、语料来源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 语料来源 | 第15页 |
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状语后置构式的比较研究 | 第17-56页 |
第一节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状语后置构式的比较 | 第17-49页 |
一、数量程度范围义状语后置构式的比较 | 第17-25页 |
1. 壮侗语数量程度范围义状语后置构式 | 第17-22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数量程度范围义状语后置构式 | 第22-25页 |
二、增添义状语后置构式的比较 | 第25-34页 |
1. 壮侗语增添义状语后置构式 | 第25-30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增添义状语后置构式 | 第30-34页 |
三、时间频率义状语后置构式的比较 | 第34-42页 |
1. 壮侗语时间频率义状语后置构式 | 第34-39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时间频率义状语后置构式 | 第39-42页 |
四、情态方式否定义等状语后置构式的比较 | 第42-49页 |
1. 壮侗语情态方式否定义等状语后置构式 | 第42-47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情态方式否定义等状语后置构式 | 第47-49页 |
第二节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状语后置构式的解释分析 | 第49-55页 |
一、类型学上的解释 | 第49-51页 |
二、认知和语言底层的解释 | 第51-54页 |
三、构式理论和语义特征上的解释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二章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双宾构式的比较研究 | 第56-79页 |
第一节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双宾构式的比较 | 第56-73页 |
一、双宾A式的比较 | 第56-62页 |
1. 壮侗语的双宾A式 | 第56-60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的双宾A式 | 第60-62页 |
二、双宾B式的比较 | 第62-65页 |
1. 壮侗语的双宾B式 | 第62-63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的双宾B式 | 第63-65页 |
三、介宾补式的比较 | 第65-69页 |
1. 壮侗语的介宾补式 | 第65-67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的介宾补式 | 第67-69页 |
四、复合词式的比较 | 第69-73页 |
1. 壮侗语的复合词式 | 第69-71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的复合词式 | 第71-73页 |
第二节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双宾构式的解释分析 | 第73-78页 |
一、类型学上的解释 | 第74页 |
二、认知和语言底层的解释 | 第74-75页 |
三、构式理论和语义特征上的解释 | 第75-78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三章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差比构式的比较研究 | 第79-102页 |
第一节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差比构式的比较 | 第79-95页 |
一、无标记型差比构式的比较 | 第79-82页 |
1. 壮侗语无标记型差比构式 | 第79-81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无标记型差比构式 | 第81-82页 |
二、单标记型差比构式的比较 | 第82-93页 |
1. 前置型单标记差比构式的比较 | 第82-87页 |
(1) 壮侗语前置型单标记差比构式 | 第82-85页 |
(2)汉语东南方言前置型单标记差比构式 | 第85-87页 |
2. 后置型单标记差比构式的比较 | 第87-93页 |
(1) 壮侗语后置型单标记差比构式 | 第87-90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后置型单标记差比构式 | 第90-93页 |
三、双标记型差比构式的比较 | 第93-95页 |
1. 壮侗语双标记型差比构式 | 第93页 |
2. 汉语东南方言双标记型差比构式 | 第93-95页 |
第二节 壮侗语和汉语东南方言差比构式的解释分析 | 第95-100页 |
一、类型学上的解释 | 第95-97页 |
二、语言底层和认知上的解释 | 第97-100页 |
三、构式理论和语义特征上的解释 | 第100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100-102页 |
结语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11页 |
会议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