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介词“给”的偏误分析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对策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语料来源与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介词“给”的本体研究 | 第14-18页 |
一、介词“给”的作用 | 第14-15页 |
(一)引进接受者 | 第14页 |
(二)引进受益者 | 第14-15页 |
(三)引进受损者 | 第15页 |
二、介词“给”的句式 | 第15-18页 |
(一)句式中的动词 | 第15-16页 |
(二)句式中的名词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偏误统计 | 第18-26页 |
一、初、中等和高等学生对介词“给”出现的偏误统计 | 第18-21页 |
二、不同母语者的偏误统计 | 第21页 |
三、母语为韩语的偏误统计 | 第21-23页 |
四、母语为日语的偏误统计 | 第23-24页 |
五、母语为俄语的偏误统计 | 第24-25页 |
六、母语为越南语的偏误统计 | 第25页 |
七、母语为泰语的偏误统计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介词“给”的偏误类型 | 第26-34页 |
一、遗漏偏误 | 第26-29页 |
(一)(“给”+名词)在状语位置时,动词的遗漏 | 第27-28页 |
(二)(“给”+名词)在补语位置时,动词的遗漏 | 第28页 |
(三)遗漏介词“给” | 第28-29页 |
二、介词“给”的滥用 | 第29页 |
三、相近介词的混用 | 第29-31页 |
(一)“让”和“给” | 第30页 |
(二)“向”和“给” | 第30-31页 |
(三)“跟”和“给” | 第31页 |
四、结构顺序偏误 | 第31-32页 |
五、综合偏误 | 第32-34页 |
第四章 偏误原因的分析 | 第34-40页 |
一、母语的负迁移 | 第34-35页 |
二、目的语的规则泛化 | 第35-37页 |
(一)“动词+给+名词”结构的泛化 | 第35-36页 |
(二)“给+名词+动词”结构的泛化 | 第36页 |
(三)动词“给”的泛化 | 第36-37页 |
三、交际策略 | 第37页 |
(一)学习策略 | 第37页 |
(二)回避的交际策略 | 第37页 |
四、教材的影响 | 第37-40页 |
第五章 教学中的解决策略 | 第40-44页 |
一、加强相近介词之间的对比 | 第40-41页 |
(一)介词“给”和“跟”的辨析 | 第40页 |
(二)介词“给”和“让”的辨析 | 第40-41页 |
(三)介词“给”和“对”的辨析 | 第41页 |
二、对介词“给”句式中动词的讲解 | 第41-43页 |
(一)动词+给+名词 | 第41-42页 |
(二)给+名词+动词 | 第42页 |
(三)动词“给”和介词“给”的区分 | 第42-43页 |
三、教材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