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熟肉制品论文

红烧肉在加工和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0-14页
        1.2.1 中式菜肴方便食品发展现状第10页
        1.2.2 红烧肉研究概述第10-11页
        1.2.3 热加工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第11页
        1.2.4 熟肉制品防腐保鲜技术研究进展第11-14页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5-21页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5页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15页
        2.1.2 仪器与设备第15页
    2.2 实验方法第15-16页
        2.2.1 红烧肉菜肴产品加工工艺第15页
        2.2.2 加工过程对红烧肉品质形成的影响第15-16页
        2.2.3 包装保鲜实验设计第16页
        2.2.4 低温二次杀菌条件的研究第16页
    2.3 测定方法第16-20页
        2.3.1 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第16-17页
        2.3.2 pH值的测定第17页
        2.3.3 烹饪损失的测定第17页
        2.3.4 质构的测定第17页
        2.3.5 色差值的测定第17页
        2.3.6 菌落总数的测定第17页
        2.3.7 硫代巴比妥酸值(TBA)的测定第17-18页
        2.3.8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第18页
        2.3.9 酸价的测定第18页
        2.3.10 胆固醇含量的测定第18页
        2.3.11 脂肪酸的测定第18页
        2.3.12 挥发性风味物质鉴定第18-19页
        2.3.13 感官评定第19-20页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0-2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1-49页
    3.1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第21-34页
        3.1.1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的变化第21页
        3.1.2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质构特性的变化第21-22页
        3.1.3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色泽的变化第22-23页
        3.1.4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TBA值的变化第23-24页
        3.1.5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POV的变化第24-25页
        3.1.6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第25页
        3.1.7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第25-26页
        3.1.8 红烧肉加工过程中的风味变化第26-34页
        3.1.9 红烧肉脂肪氧化程度与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相关性分析第34页
    3.2 红烧肉保鲜包装方式的研究第34-40页
        3.2.1 气调气体比例的确定第34-35页
        3.2.2 不同包装方式对红烧肉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的影响第35页
        3.2.3 不同包装方式对红烧肉贮藏过程中TVB-N值的影响第35-36页
        3.2.4 不同包装方式对红烧肉贮藏过程中pH值的影响第36-37页
        3.2.5 不同包装方式对红烧肉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影响第37页
        3.2.6 不同包装方式对红烧肉贮藏过程中TBA值的影响第37-38页
        3.2.7 不同包装方式对红烧肉色泽的影响第38-39页
        3.2.8 不同包装方式对红烧肉感官品质的影响第39-40页
    3.3 低温二次杀菌对红烧肉货架期及品质的影响第40-49页
        3.3.1 低温杀菌对红烧肉食用品质的影响第40-43页
        3.3.2 低温杀菌对红烧肉营养品质的影响第43-44页
        3.3.3 不同杀菌处理组冷藏期间微生物的变化第44-45页
        3.3.4 不同杀菌处理组冷藏期间理化指标的变化第45-46页
        3.3.5 不同杀菌处理组冷藏期间的脂肪氧化情况第46-47页
        3.3.6 不同杀菌处理组冷藏期间感官质量的变化第47-49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9-51页
    主要结论第49页
    展望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8页
附录I: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8-59页
附录II: 产品质量卫生标准第59-65页
附录Ⅲ: 产品营养标签第65-66页
附录IV: 产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及含量第66-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纤维素作为乳化、稳定剂和膳食纤维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不同商品植物油品质评价及对高脂膳食SD大鼠脂代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