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心理韧性的测量、作用机制与干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6页
    1.1 前言第12页
    1.2 心理韧性的内涵第12-15页
        1.2.1 国外心理韧性的内涵研究第12-14页
        1.2.2 国内心理韧性的内涵研究第14-15页
    1.3 心理韧性的测量第15-19页
        1.3.1 国外心理韧性的测量研究第15-17页
        1.3.2 国内心理韧性的测量研究第17-19页
    1.4 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第19-28页
        1.4.1 Garmezy等人的心理韧性模型第19-20页
        1.4.2 Rew等人的青少年心理韧性框架第20-22页
        1.4.3 Haase等人的青少年心理韧性模型第22页
        1.4.4 Kumpfer的心理韧性框架第22-23页
        1.4.5 Richardson的心理韧性过程模型第23-24页
        1.4.6 Mandleco等人的心理韧性组织框架第24页
        1.4.7 Greenberg等人的ABCD模型第24-25页
        1.4.8 Polk的中层理论模型第25-26页
        1.4.9 Benard的青少年心理韧性发展模型第26页
        1.4.10 Clauss-Ehlers的文化韧性模型第26-27页
        1.4.11 赵景欣等人的生态发展模型第27-28页
    1.5 心理韧性的前因变量第28-30页
        1.5.1 个体因素第28-29页
        1.5.2 环境因素第29-30页
        1.5.3 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第30页
    1.6 心理韧性的结果变量第30-32页
        1.6.1 对个体生理的影响第31页
        1.6.2 对个体心理的影响第31页
        1.6.3 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第31-32页
    1.7 心理韧性的生理基础研究第32-33页
    1.8 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第33-36页
        1.8.1 根据心理咨询理论进行的干预研究第33-34页
        1.8.2 根据作用机制进行的干预研究第34-36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构架与假设第36-42页
    2.1 问题提出第36-39页
        2.1.1 研究对象问题第36页
        2.1.2 内涵的界定问题第36-37页
        2.1.3 心理韧性的测量问题第37页
        2.1.4 心理韧性的作用模型问题第37-38页
        2.1.5 心理韧性的干预问题第38-39页
    2.2 研究目的第39页
    2.3 研究架构第39-42页
第三章 中学生心理韧性问卷的编制第42-63页
    3.1 中学生心理韧性结构的初步构想及初始问卷的编制第42-44页
        3.1.1 研究目的第42页
        3.1.2 研究方法第42页
        3.1.3 研究程序第42-44页
        3.1.4 研究结果第44页
    3.2 初始问卷的修正第44-50页
        3.2.1 研究目的第44页
        3.2.2 研究方法第44-46页
        3.2.3 研究结果第46-50页
    3.3 正式问卷的编制第50-61页
        3.3.1 研究目的第50-51页
        3.3.2 研究方法第51-53页
        3.3.3 研究结果第53-61页
    3.4 讨论第61-63页
第四章 中学生心理韧性特征及分类第63-80页
    4.1 研究目的第63页
    4.2 研究方法第63-64页
    4.3 研究结果第64-76页
    4.4 讨论第76-80页
第五章 人格、心理韧性、抑郁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研究第80-101页
    5.1 研究目的第80页
    5.2 研究方法第80-82页
    5.3 研究结果第82-98页
    5.4 讨论第98-101页
第六章 中学生经济困难、父母支持、心理韧性与不良适应的关系研究第101-110页
    6.1 研究目的第101页
    6.2 研究方法第101-102页
    6.3 研究结果第102-108页
    6.4 讨论第108-110页
第七章 中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研究第110-119页
    7.1 研究目的第110页
    7.2 研究方法第110-112页
    7.3 实验方案及合理性评估第112-115页
        7.3.1 中学生心理韧性辅导方案第112-114页
        7.3.2 团体辅导方案的合理性评估第114-115页
    7.4 研究结果第115-117页
    7.5 讨论第117-119页
第八章 总讨论与结论第119-126页
    8.1 中学生心理韧性问卷第119-120页
    8.2 中学生心理韧性的特征与分类第120页
        8.2.1 心理韧性的总体特征及分类第120页
        8.2.2 心理韧性的人口学变量特征第120页
    8.3 中学生心理韧性机制研究第120-121页
    8.4 中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第121-123页
        8.4.1 创建优良的家庭环境第121-122页
        8.4.2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第122-123页
        8.4.3 构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第123页
    8.5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第123-125页
        8.5.1 研究的贡献第123-124页
        8.5.2 研究的不足第124-125页
    8.6 总结论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7页
附录第147-152页
致谢第152-154页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服务蓝图的一对一教育顾客忠诚度研究--以CZ教育为例
下一篇:有效学习理念下的翻转课堂研究--以南宁某中学为例